第二次青藏科考簡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戰略資源儲備基地,是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護地”。同時,作為地球上最獨特的地質-地理-資源-生態單元,青藏高原是開展地球與生命演化、圈層相互作用及人地關系研究的天然實驗室。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輕、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面積近260萬平方公里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青藏高原研究工作。1971年周恩來總理主持基礎研究八年科技發展規劃(1972-1980),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是其五個核心內容之一;1980年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了出席首屆“青藏高原國際科學討論會”的中外科學家;2013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最大的貢獻”,“青藏高原生態十分脆弱,開發和保護、建設和吃飯兩難問題始終存在,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守護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凈土”等。2017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就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發來賀信,要求“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著力解決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面的問題,為守護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凈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貢獻,讓青藏高原各族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安康”。近期,劉鶴副總理對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提出了具體指示。這都說明青藏高原考察研究在國家重大科技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展了第一次大規模的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簡稱“第一次青藏科考”),全面完成了260萬平方公里的考察,積累了大量的科學資料,產出了87部專著和5本論文集的成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瓶汲晒群螳@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陳嘉庚地球科學獎,劉東生、葉篤正、吳征鎰等先后獲國家最高科技獎,有40余名科考隊員先后當選為院士。第一次青藏科考積累了大量科學資料,為推動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鞏固國防邊防以及實施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自第一次青藏科考開展以來的近50年,青藏高原自然與社會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氣候變暖幅度是同期全球平均值的2倍,是全球變暖背景下環境變化不確定性最大的地區;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和水循環格局的重大變化,如冰川退縮、凍土退化、冰湖潰決、冰崩、草地退化、泥石流頻發等對人類生存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青藏高原作為“一帶一路”環境變化的核心驅動區,將對“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和30多億人口的生存與發展帶來巨大挑戰。進入新時代,系統開展第二次青藏科考,注重綜合交叉研究,加強協同創新和國際科技合作,將為“守護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凈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和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提供重要科技支撐。
青藏高原問題既是區域問題,又是影響全國乃至全球的重大問題;既是生態環境問題,更是關乎經濟社會和民族發展的重大問題。因此,開展第二次青藏科考既是重大科學任務,也是重大政治任務。
第二次青藏科考將堅持“目標導向、集成力量、查明變化、支撐發展”的方針,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斗、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鍛造新時代青藏科考精神,圍繞青藏高原地球系統變化及其影響這一關鍵科學問題,聚焦隆升與資源環境效應、資源環境承載力、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西風-季風協同作用與影響、生態屏障優化、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與適應、災害風險防治等重點問題,重點考察研究過去50年來變化的過程與機制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揭示青藏高原地球系統變化機理,優化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提出亞洲水塔與生態安全屏障保護、第三極國家公園群建設和綠色發展途徑的科學方案。
第二次青藏科考將在第一次青藏科考的基礎上,突出以變化為主題的考察研究,摸清變化規律,評估與預測未來變化趨勢;強化科考成果的轉移轉化、科考數據的共享集成和產學研融合,支撐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開拓國際視野,開展廣域聯動研究,服務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為實現上述目標,擬開展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等10大科學考察研究任務,組建若干個專題科考分隊,開展5大綜合考察研究區內19個關鍵區的科學考察研究。


第二次青藏科考將充分體現新時代“智能科考”的特點,建立空-天-地觀測研究網絡體系,充分采用衛星、高海拔自動科考機器人、互聯網、大數據處理與超級計算等新技術、新手段和新方法,從流動式觀測到長期固定觀測,從靜態觀測到動態監測,從人工觀測到智能輔助觀測,不斷提高科考效率,助力川藏鐵路、青藏鐵路、川藏公路等重大工程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實施。同時,第二次青藏科考將充分利用以我為主的“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加強和區域伙伴及國際聯盟頂尖科學家的合作,引領第三極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推動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