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中重新發現中甸半脊薺
橫斷山區地形復雜,其間高山林立,河谷縱切,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自19世紀末大量植物采集家至此開展科學考察以來,發表了眾多植物新類群,但有部分物種自采集到模式標本后就再無采集記錄,猶如“人間蒸發”。中甸半脊薺(Hemilophia serpens)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該種自奧地利植物采集家韓馬迪(Handel-Mazzetti)于1915年6月23日在云南中甸(現香格里拉市)哈巴雪山采集到1號4份模式標本后,便再無采集記錄。在《中國植物志》及其英文修訂版中該種均被置于葶藶屬,命名為中甸葶藶(Draba serpens)。2002年,國際十字花科專家Ihsan A. Al-Shehbaz經過嚴格形態界定,根據該物種具少量分支的根狀莖等特征,將其置于半脊薺屬(Hemilophia),重新命名為H. serpens, 該物種也成為半脊薺屬第5個成員。雖然我國部分標本館收藏有“中甸葶藶”的標本(如PE01109424,PE01053264,SABG003521),但其實均為葶藶屬其它物種。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山植物多樣性研究組博士研究生彭俊楚和陳洪梁于2018年7月前往哈巴雪山尋找中甸半脊薺。時值雨季,高山氣候瞬息萬變,風雨云霧交加,經過三天兩夜,考查隊員遍尋哈巴雪山東坡,卻不見中甸半脊薺蹤跡,由于惡劣的食宿條件,考查隊員身體出現不適,只好提前下山,鎩羽而歸。2019年6月初,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國家專項的支持下,博士研究生錢櫟屾和陳洪梁再次前往哈巴雪山找尋中甸半脊薺。在出發前,考查隊員仔細研讀了韓馬迪所著采集日記,并保存了其當年所拍攝照片,基本確認了中甸半脊薺所在小地點。在到達哈巴雪山后,考查隊員經過長時間徒步,翻過兩個海拔4400米的埡口,在體力接近透支,瀕臨絕望之際,終于到達韓馬迪所著日記記載的采集點附近,并在海拔4300米的哈巴雪山西坡發現疑似物種,經與模式標本和植物志描述比對,確認為中甸半脊薺無疑(見圖版)。該物種生長在碎石陡坡,生長狀況良好,居群數量可觀,但由于地處高山牧場上方,隨時可能會受到人為干擾,建議加強保護。中甸半脊薺所在的半脊薺屬是橫斷山高山冰緣帶特有屬,對該屬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冰緣帶物種和生物多樣性形成機制,該物種的重新發現為后續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A.生境,B - D.中甸半脊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