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生長塑造了現代生物多樣性
青藏高原是當今地球上最獨特的地質-地理-生態單元, 擁有獨特的生物資源, 在世界生物多樣性版圖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生代以來, 青藏高原地區經歷了劇烈的環境變化, 出現了從“熱帶動植物樂土”到“冰期動物群搖籃”的轉變。近年來高原古生物學領域的一系列重要發現, 讓高原環境巨變背景下青藏地區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的細節日趨清晰, 也為討論這一生命歷史進程對高原周邊乃至更廣闊地區生物區系的影響準備了條件。
最近一篇綜述文章基于高原古生物學最新研究成果, 涵蓋眾多動植物類群, 總結了高原生物多樣性的演變過程及其世界性影響。研究相關的論文題為“青藏高原—現代生物多樣性形成的演化樞紐”,為近期出版的2019年第49期《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學術專題“青藏高原新生代古生物及其生物地理學意義”首發論文,由中科院古脊椎所鄧濤研究員領銜兼通訊作者撰寫。
研究者通過綜合新生代高原古生物重要類群的演化歷史,總結了在高原生長影響下的三種生物演化模式:土著物種本地起源、本地起源并“走出西藏”、途經西藏地區的洲際擴散,突出了青藏高原在現代生物多樣性形成過程中的“演化樞紐”的地位。
這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以大量實證資料為基礎的、對高原生長與生物演化耦合關系的首次系統表述。為認識高原隆升的資源環境效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科學證據。
此項研究還有中科院古脊椎所吳飛翔副研究員、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周浙昆、蘇濤研究員參與合作完成。研究受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編號: XDB26000000、XDA20070203、XDA20070301)、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專項項目(編號:2019QZKK070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 41430102、41872006)、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編號: QYZDY-SSWDQC022)、中國科學院國際伙伴計劃項目(編號: GJHZ1885)和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項目(編號: 2017103)資助。

魚類和哺乳動物“土著物種本地起源”模式
Local origination of endemism of fishes and mammal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哺乳動物“本地起源并‘走出西藏’”模式
Local origination and “Out of Tibet” of mammal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途經西藏地區的洲際擴散”模式, 以臭椿和攀鱸為例
Intercontinental dispersals via Tibet, taking Ailanthus and climbing perches as examp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