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微塑料綜述及其潛在影響
微塑料通常是指粒徑小于5 mm的塑料纖維、顆粒或者薄膜,主要分為初生微塑料以及次生微塑料兩種,前者是指經過河流、污水處理廠等排放進入海洋環境的塑料顆粒工業產品,后者主要指大型塑料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造成分裂和體積減小而成的塑料顆粒。微塑料污染在食鹽、海產品、外賣食品、瓶裝水中普遍存在,家具生活中衣物洗滌、洗護用品使用等也會排放大量微塑料。微塑料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歸趨和生態毒理效應備受關注,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海洋和近岸帶水體和沉積物中微塑料污染。最新的研究發現,偏遠地區大氣以及冰川中也存在微塑料,微塑料污染全球化趨勢明顯。大氣傳輸是微塑料全球傳輸與循環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對于大氣微塑料的研究多集中在城市地區。
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六康世昌研究員團隊及其合作者,通過綜述目前關于大氣微塑料的最新研究進展(圖1),系統闡述了大氣微塑料的豐度、尺寸、顏色、形狀以及組成等特征(圖2),其中纖維狀和碎片狀微塑料最為常見。指出大氣微塑料可傳輸到偏遠地區(圖3),特別是在冰凍圈地區,雪冰中微塑料的發現進一步表明微塑料的全球傳輸特性。文中最后也指出,相對于海洋以及陸地微塑料的研究深度與廣度而言,目前對于大氣微塑料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大氣微塑料的溯源以及傳輸模擬亟待加強,大氣微塑料對人體的潛在影響尚未進行系統評估。
該綜述近期以題為“Atmospheric microplastics: A review on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s”發表于Earth Science reviews。第一和共同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張玉蘭副研究員,英國思克萊德大學S. Allen副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是本成果的第一標注項目。

圖1 全球大氣微塑料研究點分布以及不同采樣方式分布圖

圖2大氣微塑料尺寸、形狀、顏色和組成等特征總結

圖3環境中大氣微塑料概念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