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越祁連|第二次青藏科考風化剝蝕與環境科考分隊日記
《關山月》節選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明月自祁連山中升起,穿行于蒼茫云海間。浩蕩的長風為邊塞吹來綠意,在大地上留下來過的痕跡。寥寥四句,李白就勾畫出古時西北邊塞的遼闊圖景,今日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研究員團隊和蘭州大學宋春暉教授團隊組成的青藏科考風化剝蝕與環境隊,從蘭州出發,三次翻越祁連山,風雨兼程25天。本次野外考察著重于高原北部風化剝蝕記錄的時空對比考察,以查明現代風化剝蝕的狀況及其與氣候、地貌和地表物質組成等關系,并獲取過去不同時間尺度風化剝蝕記錄,揭示風化剝蝕過程、時空變化及其與高原隆升和亞洲季風-干旱環境系統演化及全球變化的關系。讓我們一起跟隨科考隊員的日記,走進廣闊大西北,同賞唐時天山美景,感受青藏科考的無限魅力吧。
本次科考路線
啟程:將士同心
立秋這日蘭州天氣微涼,但我們的心仍像盛夏北京城上空的太陽,火熱滾燙,被即將西行的科考澎湃著。
上午隨同方小敏老師去探望了他的導師李吉均先生。先生身體欠安,但得知我們要去科考,精神也為之振奮。先生口齒已不十分清晰,但談及早年科考,思維便出奇地連貫起來,并說他們已奠定了基礎,加上現在的大好形勢,大家努力拼搏,一定會攻克難關,勝利在望。先生哈哈地笑著,又像當年給我們做報告時的樣子,兩眼熠熠地閃著光,說到高興處便拍打著沙發的扶手。那沙發年數已久,表層早已皸裂脫落,上面放置了不少的文獻資料,還有《環球時報》,看來先生不止關心科研,也在關注民生。
探望李先生,左一,李吉均院士,左二,方小敏研究員
下午大家從蘭大校園集結,方小敏研究員率領的青藏所分隊與宋春暉教授負責的蘭大分隊匯合,大家整理行裝,向青藏高原北部進發。
科考團隊合影
車輛駛出蘭州,仍是黃土高原的范圍,昔日光禿禿的山坡,放眼望去已是滿眼的綠,這雖得益于退耕還林、人工栽種與滴灌的功勞,近年來西北降雨的增多也功不可沒。一路上李先生的話語仍在腦中縈繞,老一輩用他們的熱情和頑強完成了艱苦的第一次青藏科考,填補了多項科研的空白,我們理應秉承他們的精神與信念,將科考進行到底,為保持更均衡的生態環境提供更科學的依據。
一越祁連:大戰藏獒
這日清晨出發時,陽光已經有點刺眼,用西北的話說晴得光光個。
車子駛出縣城,河谷兩側的地層便出露得十分分明,有不少的斷裂錯斷了地層,宣告著曾經的驚心動魄。方老師給大家詳細地講解了這周邊的地質背景、前陸盆地的形成以及今天的主要任務,他很擅長講這些枯燥的專業知識,總能用極其淺顯的例子讓大家理解并且興趣盎然。
方老師正在分布任務
團隊集合后大家一起去剖面上核查地層并準備尋找火山灰以及鋯石U-Pb樣品的采集。剖面在幾戶商鋪的背后,商鋪門窗上貼著:家中有事,休息兩日。猜想店老板們應該是過他們的古爾邦節去了。一條藏獒恰栓在我們必經的路上,它的鐵鏈并不長,但是另一頭卻是套在橫在路上的一條長繩上,活動范圍就擴展成了大約10mX3m見方的地盤。
護家的藏獒
還未走近,那條藏獒就沖著我們狂吠,快速地來回移動著,捍衛著它的領域。我們決定采取聲東擊西戰術。F同學在另一側喚著它,吸引它的注意,我們幾個便打算從另一側跑過去。然而正往前沖的時候,突然聽見有人倒地的聲音,Z同學只顧著邊跑邊盯著藏獒,不料藏獒在另一側跳了起來,繩子也被扯高了,Z沒注意腳下便被絆倒在地。待我急忙越過繩子回頭看時,幾人正要扶Z,但藏獒也很機敏地發現了潛在的獵物,飛奔了過來,朝著他的腿咬去。T同學連忙沖過去阻擋,使勁揮舞著手中提的袋子,里面裝著樣品袋、記錄本等。藏獒立即轉移目標,朝他撲來,T躲閃不及又被地上雜亂的東西絆了一下,仰倒在地。藏獒緊跟過來,他揚起腿左右躲避著,但畢竟躺在地上活動范圍太小,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正要驚呼,只見方老師眼疾手快,操起旁邊一根碗口粗的木棒就朝著藏獒身上打去,木棒打在了藏獒的背上,斷成了兩截。感受到威脅的藏獒嗷嗷地低吟著,暫時放棄了進攻,幾個人趁勢把T拉了起來。他的手在流血,大概是揮舞手提袋時被藏獒的牙齒刮傷了,便讓T趕緊用水沖了沖傷口,讓一輛車帶他去附近醫院打針。
我們繼續去往剖面,都在慶幸方老師那一棒打得及時,方老師也還在為狗傷了學生氣憤著,說一定不要害怕它,你的強大也會有震懾作用。
滴定鹽酸檢驗
通過肉眼觀察,并實地滴定鹽酸進行檢驗(火山灰中不含碳酸鹽類,滴鹽酸不會冒泡),在剖面里找到了幾層疑似火山凝灰巖后,T那邊消息傳來說他已打完疫苗,處理了傷口,食指刮破了,大腿處也有咬痕,好在不深。雖然他本人堅決要求繼續野外工作,但考慮后面條件的艱辛,以及早出晚歸可能不方便繼續疫苗的注射,還是決定讓他去往西寧,從西寧返京。
下午我們繼續西行,從仙米一路向北翻過祁連,沿途按海拔梯度采集表土樣品,天氣也變得忽晴忽雨,飄來一塊濃重的云,便落下一陣急雨,降雨的豐沛使得祁連山東緣植被蓋度較高,成了名副其實的“金山銀山”。一路上我們也采集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植被類型下的土壤,進行各種有機、無機和地化指標分析,據此建立其與現代氣候關系。
沿途采集土壤樣品
快到傍晚時經過冷龍嶺冰川,望著那片潔白在角峰間伸展,我終于長出了一口氣,消散了遇到藏獒留下的余悸。
遠處是冷龍嶺冰川,拍攝地點海拔4000m
二越祁連:夜宿山巔
早上天灰蒙蒙的,天氣預報是13℃,倒沒感覺出冷。
匆忙的趕路后我們到達榆木山剖面,在剖面下部發現了古土壤層,我們小組便留下系統采集散樣和微形態樣品,根據土壤性質可以推知當時成壤條件。
采集樣品的復合淋溶褐土型古土壤發生層
在去往祁連山頂的路上,我看著這陌生又熟悉的景色:現在植被似乎沒怎么變化—— 一樣的豐盈,道路也沒怎么變化—— 一樣的崎嶇不平,在我們來往走過之間,青藏高原依然屹立,但也在悄然變化。
中途發現了一套新生代的地層,查看地層關系、采樣占用了一些時間,繼續趕路時天色漸晚,路途也愈加坎坷。大家便加快行程,沿途再采集些現代樣品,結果沒轉幾道彎,道路就被阻斷了,一堆塌方的碎石橫在前方。只得下車打探了下,像是修路放炮打下來的,挖掘機停在另一側,一個人影也沒,估計早已下班。
此時是晚上9點,暮色已黑,只得折返。但周圍一側是陡壁,一側是河谷,加上車燈的照耀下忽明忽暗的路,著實令人擔心。終于遇到路邊一家小商店的時候,便停了下來。
一架火爐,一碗湯粉,溫和飽便得以滿足。車上備著的睡袋和氣墊床也派上了用場,擠占了小商店的兩間地面。
夜宿小店
山巔的明月,不遠處潺潺的流水,加深了這山野里夜的靜謐。躺在廚房的地上,無奈冰柜的轟隆,老板娘的鼾眠,以及地面彌漫的牛羊的腥膻,暴殄了這夜的靜美。
三越祁連:橫闖鐵匠溝
又是一日晨光熹微,鬧鐘響的時候,很是掙扎,每天早出晚歸,睡眠嚴重不足,好在今天有半天在趕路,在車上應該可以瞇一會。
天陰沉地厲害,待我們出發時雨滴開始落了起來,起初還不緊不慢地打著車窗,后來愈下愈大了。兩側的山籠罩在云霧里,戈壁灘上人工栽種的灌叢泛著濃濃的綠,有恍若不是置身干旱區的錯覺,不曉得這次的降雨把一年50mm的降雨量完成了幾許,又或者柴達木盆地真的變濕潤了。
待快到當金山口時,有段連續的彎道,車輛堵在了那里。天空開始飄起雪花,加上是埡口,風甚是強勁,雪在空中凌亂著。前面一輛小車的司機下車來幫忙指揮對面的車輛,還穿著短袖,想來他的熱心也溫暖了自己。待對面兩輛載著超寬超長圓柱體的車輛終于慢慢地蠕動過后,堵塞也便緩解了。
過了當今山口,是連續幾十公里的下坡,迷糊了一陣后,突然發覺車停了下來,原來我們有輛車后輪胎破了,大家幫著司機在風雨里換了輪胎。我也下車去“觀摩”了會,西北寒風拂面,這感覺實在是酸爽。
前車爆胎,眾人雨中換車胎
趕到阿爾塞時正是中午,海拔降了下來,就又回到了炎熱的夏天。找尋進剖面的溝又花了一段時間。溝很是寬闊,礫石遍布,河流在兩側山間游蕩,車子只好自尋道路,不斷地間歇穿過一段河流、一段干河床,我們也不停地下車,查看河床兩側陡峭山壁上出露的地層,核對地層的接觸關系,采集鋯石U-Pb樣品。待車終于開不進去的時候,我們只得步行,不斷地跨過快2m寬的河流,很是考驗彈跳能力。多數需要來段助跑,或者搬些石頭墊路,有幾次我的半只腳也插進了水里。

奔跑吧,兄弟!
天色漸晚,氣溫又降了下來,借助不斷地跳躍,可以產生些熱量抵擋寒冷。完成今天的任務重新回到車里時已是9點,兩側的山巒失去了光鮮,黑壓壓的矗立著。燈光打在河床的礫石上,分不清前面暗黑的地方是否是陡坎。像深夜行走的人深一腳淺一腳地,車子也在河床里顛簸著躑躅著。我坐在副駕的位置上,自己的腳也像是在剎車和油門之間不斷變換,在這暗黑的夜里不敢懈怠。
崎嶇夜行
終于出溝時已是十點多。再開到縣城,沒來得及登記房間便先去了飯館,好在還沒有打烊,可以慰籍早已轆轆的饑腸。待取下行李到得房間,又是過了零點了。
回望這一天里經歷的四季的更替、天氣的變幻、堵車、爆胎、找路、跨河、夜行……我們的考察倒像是在探險,豐富的經歷,總會給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前進道路上難免會遇到那些看似跨不過去的河流,迂回一下,或者膽大一些,大不了踩到水里——常言說的好,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一切都會過去。
科考尾聲:再約同行
經歷了近一個月的考察,終于完成既定目標,今天將要踏上歸程。
打包行李、辦理托運,東西總是積少成多,不覺間各類樣品也采集了大約500 kg。從東、中、西部三次翻越祁連山,行程超過了6000 km,每日核對地層步行也均在1萬步以上,極好地鍛煉了身體,在野外大家互幫互助,更是增進了友誼,笑稱彼此之間堪比自己的男女朋友,一同暢談夜色,一同踏遍千山。但當然更重要的還是此次科考的收獲,加上后續室內實驗與分析,本次科考將有望在以下方面獲得重要進展:
1)建立高原北部完整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2)綜合集成建立高原北部新生代剝蝕記錄,捕獲重大剝蝕事件;
3)對剝蝕事件與構造事件進行對比,揭示風化剝蝕與青藏高原隆升的關系;
4)對剝蝕事件和氣候事件進行對比,揭示風化剝蝕與全球變化的關系。
只有認識過去才能更好預測未來,我們將繼續扛起第二次科考的大旗,更深入揭示地質歷史時期風化剝蝕規律,更客觀預測內陸干旱氣候的發展,為人類擁有更多美好家園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