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十年,化石覓蹤
藏北經(jīng)年彈指間,冰見山巔,雪見營邊。明知險境踴爭先,車可飛淵,人可回天。每日歸來下夕煙,簽紙詳填,圖紙精編。欣聞化石過三千,棕也連連,鱸也翩翩。
----《一剪梅》,藏北科考十周年紀念,鄧濤,2019年6月26日
2019年,農(nóng)歷己亥,藏北古生物科考也跨入第十個年頭。大量動植物化石重見天光,讓這里地質(zhì)和生命的歷史畫卷日趨明朗。
扎加藏布上的橋。十年之后,更加堅固的橋架通兩岸,而更多、更好的化石則更加清晰地聯(lián)結(jié)起西藏的過去、現(xiàn)在,甚至未來。
扎加藏布,西藏境內(nèi)最大的內(nèi)流河,自格拉丹東和唐古拉冰川而下,橫穿倫坡拉盆地,往西注入色林錯。
十年紀念(色林錯西側(cè)化石點,2019年6月25日,張厲攝)
色林錯東側(cè)的倫坡拉盆地(東西長~200 km, 南北寬~15~20 km, 面積超過4000 km2,平均海拔~4700m)位于青藏高原主體拉薩地塊和羌塘地塊拼接處班公湖--怒江縫合帶中段,發(fā)育著巨厚的新生代古近紀和新近紀的河湖相地層。縫合帶的相對右旋形成了這個拉張走滑型盆地,這里是解析高原構(gòu)造隆升歷史的熱點地區(qū),也是非常重要的高原地質(zhì)構(gòu)造模型,如“原西藏高原”,“兩山夾一盆”等模型的中心單元。
藏北古生物科考重鎮(zhèn):倫坡拉和尼瑪盆地地理位置圖
倫坡拉盆地的沉積構(gòu)造歷史賦予了它可觀的油氣資源,它是西藏目前已知的唯一有工業(yè)流油的盆地。上世紀中葉,特別是7、80年代,中科院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期間,地質(zhì)和石油單位通力合作,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大量油頁巖,更有意外收獲--油頁巖里出現(xiàn)了一些魚類(武云飛和陳宜瑜,1980)和昆蟲化石(林啟彬,1981年),由此正式揭開了藏北新生代古生物科考的序幕。不過,困于高原腹地自然條件和科考條件的限制,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古生物資料的積累異常艱難,對于盆地內(nèi)含化石地層的時代層序也是眾說紛紜。
2009年,鄧濤研究員帶隊首次開進倫坡拉,一為厘清化石點地層關(guān)系,二為采集化石標本。次年再臨現(xiàn)場。兩年踏勘,重點考察了論波日和車布里剖面。依據(jù)哺乳動物化石(近無角犀),對盆地內(nèi)丁青湖組的層序和時代進行了梳理,認為丁青組上段已跨越古/新近紀界線,進入中新世早期。后來的絕對地質(zhì)測年結(jié)果證實了這一時代歸屬的準確性。期間也采得不少魚類,昆蟲和植物化石。
扎加藏布和車布里剖面(吳飛翔攝,2019年夏)
論波日剖面(吳飛翔攝,2019年夏)
鐵馬飛淵(倫坡拉盆地,鄧濤攝,2009年夏)
車布里采集(鄧濤攝,2009年夏)
營地整理標本(鄧濤攝,2009年)
2009陣容
倫坡拉達玉化石點(白色圈為掘坑,白點為越野車。吳飛翔攝,2018年夏)
2010-2018倫坡拉野外掠影(2011年高偉攝,2010年趙敏攝,2018年袁勇偉攝,其余吳飛翔攝)
2011年,根據(jù)蘭州大學宋春暉老師等人提供的線索,我科考隊赴倫坡拉達玉化石點(晚漸新世)考察,采集到大量當時未知的魚類、昆蟲和大植物化石。這里化石賦存潛力巨大,由此成為考察隊此后每年考察的重點。值得一提的是,自2010年起考察隊還在色林錯西側(cè)尼瑪盆地發(fā)現(xiàn)了化石層,生物面貌與倫坡拉達玉生物群非常接近。自2016年始,我所考察隊與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蘇濤所領(lǐng)古生態(tài)組合隊在以上兩地工作,四年之內(nèi)采集標本逾千塊,包含哺乳動物、魚類、鳥類、兩棲類、昆蟲和棕櫚、欒樹、臭椿、似浮萍葉等,組成了高原面上數(shù)量最多、保存最好、多樣性最高的化石群落。截止2019年,已報道原始鯉科張氏春霖魚、高原地區(qū)第一例鱸形目魚類西藏始攀鱸,倫坡拉大蝽黽(再研究),西藏似沙巴棕、倫坡拉欒樹、西藏椿榆、大果臭椿和長梗似浮萍葉等植物。這樣一個熱帶、亞熱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顯示古近紀末高原腹地曾是溫暖濕潤的環(huán)境,古海拔不超過2000米(魚類證據(jù)認為約為1000米)。這與一些重要的構(gòu)造模型中這一時期本地海拔已接近今天的結(jié)論相差較大。另一方面,結(jié)合早中新世的古動植物資料,首次繪出藏北古、新近紀古生態(tài)系統(tǒng)全景及其變化過程,揭示古、新近紀之交藏北生態(tài)體系發(fā)生過重大轉(zhuǎn)折,暖濕低地的熱帶、亞熱帶生態(tài)體系逐漸為與中等海拔相對應(yīng)的溫涼山地群落所代替。這些重要的科學發(fā)現(xiàn)引起了學界和公眾的廣泛關(guān)注,并被編入科考報告《青藏高原江河湖源新生代古生物考察研究》(鄧濤主編)。該報告入選第二次青藏綜合科學考察與研究的亮點成果。
倫坡拉盆地古-新近紀丁青組巖性序列和化石層分布及其所含已知化石類型.A. 棕櫚,西藏似沙巴棕(Sabalites tibetensis); B. 西藏始攀鱸(Eoanabasthibetana); C. 張氏春霖魚(Tchunglinius tchangii); D.長梗似浮萍葉(Limnobiophyllum pedunculatum); E.倫坡拉大蝽黽(Aquarius lunpolaensis); F. 西藏椿榆(Cedrelospermum tibeticum); G. 倫坡拉欒樹(Koelreuteria lunpolaensis); H. 大果臭椿(Ailanthus maximus); I. 近無角犀牛(Plesiaceratheriumsp.); J. 大頭近裂腹魚(Plesioschizothorax microcephalus); K. 類(Marsileasp.)(化石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鑒定); L. 松柏類(孢粉)(見Sun et al., 2014). 圖見鄧濤等,2019,《科學通報》,doi: 10.1360/TB-2019-0053.
藏北古近紀末熱帶、亞熱帶低地暖濕的生態(tài)體系。圖中古生物分別為:(1)張氏春霖魚;(2)西藏始攀鱸; (3)鯉科魚類新類型;(4)鯉科魚類新類型;(5)鳥類,猛禽和鵑類(見Pan et al., 2018,李志恒鑒定);(6)倫坡拉大蝽黽;(7)倫坡拉欒樹;(8)西藏似沙巴棕;(9)大果臭椿;(10)長梗似浮萍葉.(繪圖:吳飛翔,圖自鄧濤等,2019,《科學通報》doi: 10.1360/TB-2019-0053
藏北新近紀初溫涼的山地生物群落。圖中古生物和地質(zhì)現(xiàn)象分別為:(1)大頭近裂腹魚;(2)近無角犀;(3)闊葉林(具體見Sun et al., 2014);(4)針葉林(具體見Sun et al., 2014);(5)萍類;(6)火山活動,火山灰記錄見Sun et al., 2014和Mao et al., 2019.(繪圖:吳飛翔,圖自鄧濤等,2019,《科學通報》,doi: 10.1360/TB-2019-0053.
藏北的工作只是高原古生物科考的一個縮影。著眼200多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地域,6千多萬年的高原生長史,我們?nèi)沃氐肋h。隨著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的啟動,化石數(shù)據(jù)會不斷豐富,人們對青藏高原自然歷史也會有越來越清晰而全面的認識。
旌旗獵獵(藏北新化石點,楊柳攝,2019年夏)
-----------------------------------------------------------------
十年小結(jié),既為鼓舞士氣,更為飲水思源。青藏科考代代相傳,前輩的篳路藍縷,給了后輩砥礪前行的動力。衷心感謝和永遠銘記拓荒高原的前輩們,他們留下的地標,永遠屹立,指引著我們一往無前!
感謝其他高原科考隊和社會人士的長期支持與幫助。
感謝所有曾和我們同行的藏族司機們,盡管有些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永遠懷念他們。
藏北星空(房庚雨攝,2019年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