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西藏米林縣小型獸類考察
青藏高原是我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地球“第三極”。其獨特的地質歷史與豐富的自然環境孕育著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資源。但是目前青藏高原一些重要區域和類群的生物多樣性仍不清楚。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國家專項在拉薩啟動,其中“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是其主要任務之一。小型獸類多樣性及其分布格局解析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項目的子課題之一。本子課題計劃通過廣泛深入的調查,獲取真實可靠的物種本底數據,以解析其多樣性格局形成與維持機制,為青藏高原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2020年是全面開展野外考察的第一年,為了順利完成科考任務,2019年底我們組織了一支野外經驗豐富的科考隊,并制定了詳細的2020年科考計劃。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打亂了我們原本的計劃,出發的日子一再推遲。在此期間,我們依然做著隨時出發的準備,包括向西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申請開展動物考察的行政許可。直至4月下旬,隨著疫情防控取得良好成效,我們也收到了好消息,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可以進藏開展科考工作。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科考隊做好了相關防疫檢測和報備,于5月4日正式開啟了科考之旅,我們一行駕車從昆明出發前往西藏林芝。參與科考的4名隊員(陳中正、普昌哲、羅京和普明進)有著豐富的山地科考經驗,也曾多次赴西藏開展工作。沿途我們穿越了四條大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和帕隆藏布江)、翻過了四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其中海拔最高的東達山埡口海拔達到5130米。藏區一直被譽為心靈的凈土、攝影家的天堂,一路上雪山聳立,道路沿山盤旋蜿蜒,翻過一座座雪山埡口,極目眺望,藍天白云,草甸與海子相交融,白塔與金頂相輝映,沿途出現的野生動物,像主人一樣悠閑散著步,即使科考隊員們都不是第一次進藏,但是面對巍峨壯觀的青藏高原,還是深深地被震撼到,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歷經4天,行駛了1800多公里,科考隊于5月7日中午到達了西藏林芝,下午在林芝市林業和草原局辦理了在林芝市境內相關縣及自然保護區開展科考的手續。

1.昆明-林芝沿途景觀

2.318國道邊的巖羊Pseudoisnayaur (陳中正攝)

.318國道旁的喜馬拉雅旱獺Marmotahimalayana(普昌哲攝)
5月8日,我們早早地從林芝出發,趕赴米林縣林業局。我們向林業局詳細地介紹了此次科考背景并出示相關行政許可后,順利地拿到了入林許可證,并在林業局的幫助下與里龍鄉林業站的工作人員取得了聯系。隨即我們駕車前往本次科考的第一站——里龍鄉巴讓村,巴讓村海拔3300多米,是一個中印邊境的小山村,村子離印控線不足20公里,離鄉政府所在地約有40公里的路程。下午3點我們到達村委會門口,等待外出辦事的村支書歸來為我們協調住宿,在此期間我們為第二天的考察進行了選點。晚上9點村支書在村民家尋得一間空置的移動板房作為我們的臨時居住地,雖然條件較為簡陋,但比起露宿野外已經好上許多。晚上10點多我們才整理好行李到隔壁小店里吃了碗面條,大概商量了下第二天的考察計劃,回到居住地裹上睡袋席地而眠,連日奔波的心有了安放之處,小屋里面鼾聲如雷,大家睡的格外香甜。

4.邊境上的巴讓村

5.巴讓村住所

6.巴讓村住所
5月9日,我們正式開展野外調查。我們準備在海拔3000-4200m的范圍內以300m為一個海拔帶設置4個海拔帶(3000-3300m;3300-3600;3600-3900m;3900-4200m)進行調查。第一天,我們決定從最遠的點開始,直接奔赴海拔4200m的雪線附近開展調查。早上8點,簡單地吃過早點后,科考隊4人各自背上20多斤的工具正式開始野外工作。在向導的帶領下我們經過離村子一公里左右的一座小木橋,這也是上山的必經之路,橋上搖擺不定,橋下水流湍急。小橋海拔約3200米,我們由此向山頂攀爬,爬山途中深切地感受到了在高原工作的不易,步伐稍微快一點就會感覺到呼吸困難,兩腿發軟。行程要比預計的慢很多,當我們到達海拔4200m附近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一點了,稍作休整后我們完成工具布設,于晚上5點左右回到村子。

7.上山必經的小橋

8.背著工具在高原上爬山還是有點吃力

9.考察隊員與向導在途中休息

10.野外工作剪影(陳中正、普昌哲攝)
此后的幾日,工作都比較順利,我們和當地村民的相處也十分融洽。只是到了第3天的時候,天氣出現了變化,每天都會下雨,好在雨不大,并未對科考工作造成大的影響。5月17日,我們完成了巴讓村四個海拔帶的考察工作,八天內共布設2400多個夾日,捕獲小型獸類10余種。
5月18日至5月22日,我們對本次考察的第二站——雅魯藏布江河谷進行了重點考察。在雅魯藏布江河谷兩側我們選取了6個不同的植被類型展開調查。此次調查地點靠近公路,交通便利,雖然每天都會下雨,但是整體進展較為順利。4天內共布設1000余夾日,捕獲小型獸類近10種。值得一提的是有兩個種類和已知的物種在外形上有較大的差異,這讓我們興奮不已。
5月23日,隨著大中型獸類紅外相機布設完成,我們迎來一個新隊員——羅康。23日早晨,科考隊駕車前往這次考察的第三站——派鎮。派鎮坐落于南迦巴瓦峰腳下,海拔3800m就有很深的積雪。我們在派鎮設了3個海拔帶(3000-3300m;3300-3600m;3600-3900m)。由于雨季來臨,幾乎每天都會下大雨,為盡快順利完成科考任務,每天科考隊需冒雨工作。派鎮考察遇到的另一挑戰是這一區域的螞蟥和馬鹿虱(一種蜱蟲)非常多,考察過程中時常會和它們“親密接觸”。每次回來后,隊員們總會先坐下來,數一數今天又被“親”了幾口。5月29日,科考隊順利的完成了派鎮的野外調查工作,期間共布設1800余夾日,捕獲小型獸類10余種。
整個米林縣考察歷時26天,其中野外工作21天,布設5000多夾日,捕獲小型獸類15種以上,可謂收獲滿滿。5月30日,考察隊收拾好行囊,駕車趕赴下一個工作點——察隅縣。由于察隅縣的大部分調查區域都屬于保護區,住宿條件較差,很多地方都需要野外露營,時逢雨季來臨,科考隊將接受新一輪的考驗。在本文最后,祝科考隊察隅縣考察一切順利!

11.考察隊在雨中前進(普昌哲攝)

12.米林縣不同景觀(陳中正、普昌哲攝)

13.米林縣部分小型獸類(普昌哲、陳中正 攝)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安徽師范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