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迦巴瓦短周期密集臺陣觀測科考日志之三—布臺
2020年6月12日,只有兩人組成的野外小組,一早6:00乘坐南航的飛機于9:30到達林芝米林機場。熟悉的林芝,熟悉的雅江,我們又來了。受到疫情影響,林芝米林機場也對所有落地乘客進行了詳細的信息登記,整個過程延續了快一個半小時才辦完出了機場。

凌晨4:30的廣州白云機場(左),林芝機場科考隊員合影(右)。
由于下午我還有一次網課,因此當天和文天住在了林芝市巴宜區。曉東安排的司機拉巴頓珠在晚上也到達酒店入住,接我們一起去波密。拉巴是一位30出頭的藏族小伙,曾經幫助青藏高原所的一位老師干了10多年的野外,跑過西藏非常多的冰川,而且人非常聰明,在后面的野外工作中都成了好兄弟。

再走318(左、中),和拉巴兄弟的合影(右)。
第二天一早,吃完早餐,一行人開始出發趕往波密,走在熟悉的318國道上,風景依然是那么優美,隨便拍一張風景都非常漂亮。下午到達波密,見到了分別很久的曉東和這次參與野外的弟兄們。中午首先根據野外用品清單購置了野外可能需要的用品。具體包括:雨鞋、雨衣、圍脖、布光背心、線手套、羊角錘、15公分釘子、羊鎬、自噴漆、美工刀、鐵锨、塑料袋、電池、梯子、紅布、筆記本、文具袋和筆等。這些用品主要用于野外挖坑、防雨、做標記、做記錄等。

五金店和市場購置野外用品
下午首先和各位參與野外工作的弟兄們交代了野外工作的幾個注意事項。第一是保證人身安全,所有工作必須是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才可以去做,特別是墨脫公路和318國道都比較狹窄,路上車較多,反光背心必須要穿,停車一定要找安全地方;第二是保證儀器安全,不要在可能施工或者容易發生泥石流和滑坡地方布設儀器;第三是保證觀測數據的質量,儀器操作一定要按流程。
由于各位老鄉都未接觸過該儀器,花了大半個下午時間對負責儀器調試的成員進行了手把手地培訓。從手部開機、和地震儀的鏈接、每個菜單的進入、主要參數的設置、儀器的開機、儀器方位指北、調平等每一步都反復進行培訓和實踐,期間各組還進行了一些關鍵環節的錄像,確保儀器安裝過程中不會出現任何故障。之后以所住賓館的大院一角為現場,進行了從挖坑、儀器布設、野外記錄填寫全過程的真實演練。


野外工作開始前的現場培訓與實踐
經過前期充分的準備,野外儀器的布設終于拉開了帷幕,在第一天開始時,所有組一起出發,每個組在大家的圍觀下,獨立進行一臺儀器的布設。結果表明,前面的培訓還是非常有效,每個組都可以準確無誤的對儀器能進行調試、安裝,并且完整的記錄儀器的信息參數,做能找到儀器的醒目標志。
完成了共同協作之后,每個組開始按照既定路線分頭行動。接下來的近乎一周的時間是艱苦的野外工作。在我們野外工作期間幾乎每天都下雨,有時候經常由于雨太大,野外工作不得不暫時停下,等雨小或者沒有雨的時候繼續進行。


專注工作的野外隊員們,紅色布條是我們醒目的標記
野外工作是較為艱苦的,但是在野外工作期間,我更加擔心各位隊員的安全情況。尤其在墨脫公路上看到了被落石砸扁的車輛和撞的一塌糊涂的汽車之后,這種擔心就更加重了,因此會一遍遍叮囑,特別是有大雨的時候建議收工。
特別是嘎隆拉隧道這一段,是整個野外工作最危險的一段,這一段是原設計剖面海拔最高的區域,觀測資料非常重要,但是現實又不允許布設很多點,最后只能竭盡全力把車停在隧道外面,背著儀器從隧道頂的山上爬上去放置了一個,隧道口放置了一個。

嘎隆拉隧道口及頂部野外工作隊員背著儀器爬山布設儀器

野外工作隊員工作照

每天早晨準備儀器裝車(左)路邊圍觀我們工作的藏族大媽(右)
在野外工作中,有時候由于條件所限,中午找不到吃飯的地方,我們會提前準備好午餐帶上,中午就地解決。期間發現有一家鹵肉店的豬頭肉和肘子肉鹵的不錯,專門加了老板的微信,讓他早晨早點為我們準備好鹵肉餅子,并且按照人頭分好,早晨一大早拿過來。這種午餐方式可以很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野外就地午飯的隊員

路上遇到滾石(左),冒雨背著儀器找點布設(右)
墨脫海拔1000米左右,緯度比較小,完全是南方的氣候。這里盛產水稻、香蕉等南方的農作物和水果,氣候濕熱。這里是蚊蟲、蛇、螞蟥等毒蟲生活的理想環境,因此野外開始之前曉東就一再叮囑要穿長褲,噴花露水,防止蚊蟲叮咬。干活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毒蛇和螞蟥。果然在野外工作中,這些東西都遇到了。特別是曉東有一天沒帶花露水,穿了短袖出去干了一會活,就被蚊子咬的腿上、腳上、胳膊上都是包,直到野外工作結束也沒下去。多加小組在野外挖坑時候挖出了一條蛇,可惜但是沒來得及拍照片。李斌有一次挖完坑,回到車里,發現在衣服上面趴著一只螞蟥,把大家嚇了一大跳,趕快找紙給抓住扔了出去。在墨脫,大家都知道這里的螞蟥非常可怕,一旦被咬之后,會使勁往肉里面鉆,即便是斷成幾節,每一節還都能活動,生命力非常頑強。

曉東胳膊上蚊子咬的包(左),趴在李斌身上的螞蟥(右)
為了保證儀器位置和編號信息準確,每個小組每天都會對每個觀測點做詳細的記錄,每天晚上這些記錄會傳到野外工作的群里面。室外工作的隊員比較辛苦,同時室內的部分隊員也沒閑著,課題組的碩士生啟明每天會把大家發到群里面的照片和野外記錄進行整理,會迅速繪制一下已經布設的儀器位置,這樣要是有記錄錯誤可以馬上發現并去糾正。

李斌、文天、曉東、拉巴(從左到右)野外記錄大PK,拉巴的藏語寫的很漂亮
到6月21號,我們原計劃布設的剖面上儀器已經全部布設完畢,兩頭已無路可造,特別是有些路段不能按照原來的計劃安裝儀器,導致剩余40臺儀器。在布設之初,我們就意識到了可能儀器會有剩余,通過查看附近路線和地形,發現從傾多鎮到林芝巴宜區,沿著318國道正好圍繞南迦巴瓦一圈,因此決定將剩余的47套儀器調整間距沿著318國道進行布設。其中傾多鎮到通買大橋東西向約70多公里的路段布設17套儀器,通買大橋到林芝市巴宜區南北向120多公里路段布設30套儀器,其中這個剖面會切過色季拉山,經過大家一整天的連續奮戰,最終圓滿完成了所有儀器的布設工作。
在我們儀器快要布設完成的時候,印度佐拉姆巴發生了一次5.7級地震,震中距我們臺陣中心約780km,我們絕大部分儀器上都應該記錄到了此次地震波形,希望利用這個資料能得到從印度板塊到青藏高原東構造結下方更好地結構信息。我們儀器電池的續航能力最長可達到40天,這次野外結束之后40天,我們將重返林芝,原班人馬去回收儀器。期望在這期間能記錄到更多的遠震信息。

396個觀測點位分布圖(左),2020年6月22日印度佐拉姆巴5.7地震
這次野外結束之際,非常感謝參與野外的所有兄弟們,大家在一起度過了一段艱苦但是也開心難忘的時光。曉東的認真負責、干活麻利,藏族弟兄們的吃苦耐勞、樂觀豪放使得我們這次野外充滿了樂趣。此外,西藏自治區科考辦潘毅處長也給予了無私幫助和支持,林芝市的蘭明處長、波密縣科技局的文強同志、墨脫縣農業局的旦增平措同志,在我們到達當地之后都打電話給予了問候,并且詢問我們是否需要幫助。我們工作期間,墨脫公路是隔日進出通行,為提高工作效率,我們有幾天需要在限行路段進行野外工作,在80K(墨脫公路很多地方以公里數命名,80K指距離波密縣80公里)公路管理站,我們就遇到了不能通行去工作的問題,蘭明處長給予了非常及時的幫助。他出面跟林芝市政府聯系,然后聯系具體管理墨脫公路的公安局,經過協調,最終給我們開了綠燈,使得我們可以如期開展野外臺站的布設工作,提高了整個野外工作的效率,再次感謝他們。7月底回收數據,同時也期待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結果。
文章來源: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七專題1“關鍵地區巖石圈精細結構與淺部響應”
作者: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沈旭章 王文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