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江源,探秘姜根迪如
2020年6月5日-18日,為完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任務7“高原生長與演化”、專題4“板塊碰撞以來高原構造地貌演化過程研究”下屬“青藏高原東南緣構造地貌演化”科考隊一行在長江源區(qū)域,西藏那曲地區(qū)安多縣范圍開展野外考察。
一、高原秘境、長江之源
圣湖散落,雪峰交錯,壯闊的青藏高原孕育了草原、雪山、白云和牛羊,也孕育了濤濤千萬里,流經(jīng)千萬年的長江。長江發(fā)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格拉丹東峰西南側的姜根迪如冰川,全程流經(jīng)11個省級行政區(qū),在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387公里。從板塊構造角度觀之,長江跨越多個構造單元。源頭及上游流經(jīng)昌都地塊和松潘-甘孜褶皺帶。流域主體為揚子克拉通,包括次級構造單元四川盆地、黃陵背斜、江漢-洞庭盆地、蘇北-南黃海盆地和東海陸架盆地。中游的北界為秦嶺-大別造山帶,中游的南部流域為華夏地塊(華南褶皺系)。它連接了地球上最大的大陸/高原和最大的海洋,流域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在亞洲季風氣候控制下,攜帶巨量的水沙,對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和邊緣海的海洋環(huán)境產(chǎn)生重大影響,在全球變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從涓滴溪流的長江頭到平靜開闊的長江尾,無數(shù)中華兒女共飲一江水,在它的兩岸,也誕生了無數(shù)讓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燦爛文明。面對滾滾東逝的長江之水,幾乎每個人都會發(fā)出知其大不知其遠的感嘆。歷經(jīng)無數(shù)滄桑巨變,如今我們所看到的長江根據(jù)所在區(qū)域、流經(jīng)的地質(zhì)地貌以及水文情況被分為4段:(1)沱沱河,從姜根迪如冰川源起,由冰川、冰斗的融水匯成的小溪流出發(fā),沿途不斷匯聚雪山融水,雕刻出峽谷和河漫灘,在經(jīng)過130公里的里程之后,已經(jīng)變?yōu)樯?米寬幾十米的大河。沱沱河多寬淺河段,故多散流、漫流、支汊、串溝,水淺、流速不大。當流到囊極巴隴時,沱沱河與當曲、布曲、朵爾曲匯合,變?yōu)橥ㄌ旌樱藭r距離源頭姜根迪如已經(jīng)流過了300多公里;(2)通天河,長江源頭干流河段。位于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nèi),自治多縣西部的囊極巴隴起,至青海省玉樹州的玉樹市區(qū)結古鎮(zhèn)西巴塘河口為止,河長828公里。其上段河谷開闊,河槽寬而淺,河中沙洲櫛比,水流散漫。兩岸并非崇山峻嶺,而是相對平緩的山丘。下段河道比較順直,河槽逐漸穩(wěn)定,水流比降增大,水勢洶涌,兩岸山勢增高,成為典型的峽谷河流;(3)金沙江,穿行于川、藏、滇三省區(qū)之間。從青海省的河源至宜賓市干流河長3481千米,金沙江落差達3000多米,流急坎陡,江勢驚險;(4)金沙江至四川宜賓納岷江后始名長江,岷江至長江的吳淞口全長2803公里,為長江中下游河段。

圖1 長江第一灣(拍攝:鄭洪波)
二、萬里長江見證高原河流演化
中國第一篇區(qū)域地理著作《尚書·禹貢》中有“岷山導江”一說,后人將其理解為“岷江為長江之源”(《漢書·地理志》,《山海經(jīng)》,《水經(jīng)注》),這一觀點長期被視為亙古經(jīng)典。明代杰出地理學家徐霞客窮其一生,探江溯源。他不僅遍考古籍,還開展實地科學考證,完成了地理科學上的偉大著作《溯江紀源》,提出“推江源者,當以金沙為首”的科學論斷,否定了“岷江為長江之源”的錯誤認識,開啟了長江地理科學研究的新紀元。
長江的真正形成,是指發(fā)源于青藏高原,流經(jīng)多個構造和地貌單元,最終注入東海,形成統(tǒng)一東流水系的構造-沉積-地貌演化過程,是一系列區(qū)域尺度的重大構造-地貌事件。
在新生代,在歐亞-印度-太平洋板塊共同作用下,長江流經(jīng)的這些構造單元進入了全新的地質(zhì)演化階段,表現(xiàn)出強烈的差異隆升與沉降:青藏高原地區(qū)巖石圈加厚,地表隆升; 亞洲東部巖石圈持續(xù)伸展減薄,形成斷陷盆地和西太平洋邊緣海盆地。導致中國西高東低的宏觀地形格局逐漸建立,這為貫通東流的長江提供了必要的地貌條件。
長江誕生之前,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的上游水系(古金沙江水系)與長江下游水系并沒有聯(lián)通,上游水系沒有東流入海,而是可能向南如海。而長江貫通東流的節(jié)點,正是在青藏高原東南緣一系列構造運動的背景下,南流的古金沙江水系與東流的下游水系銜接、匯合,完成史無前例的會師。
現(xiàn)今長江橫貫中國地勢的三大臺階,流域地貌類型多,成因復雜,結構交錯,地貌總體格架明顯受控于構造尤其是新構造活動。西部斷塊抬升高原、高山區(qū)為長江流域最高一級臺階。地表形成了高原淺谷和高山峽谷的地貌組合特征。河流密集深切,形成高山峽谷或中山峽谷。河谷峽窄,谷坡陡峭(如虎跳峽),水流湍急。在高山上部,冰川地貌也頗為壯觀。區(qū)域東南部分有大片的碳酸鹽巖出露,發(fā)育以峰叢谷地和峰林洼地為主的巖溶地貌。中部則為中、低山區(qū),山脈走向多與構造線方向一致。地貌形態(tài)以中山為主,低山次之,無高山和高原。地勢比西部臺階大幅度降低。區(qū)內(nèi)地勢總體為四面高,中間低。區(qū)內(nèi)水系稠密,以沿北東、北西向發(fā)育居多。東部丘陵、平原區(qū)是長江流域最低一級臺階,該區(qū)地貌斷陷平原廣闊平緩、湖泊星羅棋布、河道彎曲寬水系縱橫交錯。長江中下游河段,比降小,水深江闊,終年可通過大型的船舶,是著名的"黃金水道"。
長江源科考,正是從長江正源開始,由涓涓細流到濤濤大河,循著長江的足跡,探索長江“由源到匯”的構造-地貌演化及沉積演變,向上求索古長江的演變,向下揭示長江未來的變化方向,探索青藏高原東南緣河流演化的未知。

圖2 長江第一灣徐霞客塑像(拍攝:鄭洪波)
三、跋山涉水、尋根探源
準備 由于疫情原因,考察隊員們的上半年幾乎都足不出戶,所以當?shù)弥鲁醯倪@一次野外安排后,大家積攢的野外熱情和對長江源一直以來的天然向往終于一次性找到了出口,每個人都鼓起了十二分的熱情投入到行前準備中來。5月中旬起,科考隊就分三組開始籌備,各司其職,科研組負責制定目標,確定路線,細化任務,統(tǒng)籌安排;后勤組負責整理和準備科考文件、購置藥品、食物、野外裝備以及野外記錄設備等,并溝通確定交通、住宿情況;司機師傅則負責將車輛調(diào)試到最佳狀態(tài),準備處置野外險情的車用裝備。
出發(fā) 6月5日,科考隊一行9個人2輛車終于滿載斗志,踏上了長江源科考之路。不知所去之處如何,難測艱難險阻幾多,對于科考隊,前路的一切都充滿未知,唯有向著目的地一往無前。帶隊司機張華是合作過多次的老朋友,過硬的技術和彼此間的信任讓這次的科考成功率大增,后來路途中的險情處理也證實了這一點。第一天我們就體會到了張華師傅對這條路線的駕輕就熟,在他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香格里拉依拉草原旁的一家客棧落腳,霞光照天邊,明月升白塔,寧靜安謐的草原平復了隊員們因即將進入高原而隱隱忐忑的心。


圖3 香格里拉日與夜(拍攝:鄢杜玖坤)
為高原傾倒 清晨,香格里拉絢麗燦爛的朝霞拉開繼續(xù)前行的序幕,沿橫斷山脈一路向北,當天500多公里的路程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一路經(jīng)過令人稱奇的奔子欄長江大拐彎,邂逅壯美雄偉的白馬雪山,翻越海拔三千多米陡立高聳的覺巴拉咔,海拔漸增,風景愈加撩人心魄。越來越稀薄的氧氣并沒有稀釋隊員們激動和期待的心情,反而讓所有人沉浸于高原之美無法自拔。車經(jīng)過東達山埡口,晚霞落在山巔,山上白雪皚皚,明月隱隱出現(xiàn),有一句話形容當時的心情最為貼切:“高原的美像一場大病,我被毫無防備地擊倒。”經(jīng)過東達山埡口后,從另一個角度欣賞東達山,一縷晚霞降落在雪山之巔,隊員們無一不被這宛如詩意北歐的風光所陶醉。

圖4 白馬雪山(拍攝:鄢杜玖坤)

圖5 東達山的晚霞(拍攝:邊紫璇)
最美國道 從左貢到類烏齊走過了有“中國人的景觀大道”之稱的中國最長國道——G318。一路風光旖旎,河流清澈,牧場遼闊,牦牛怡然自得,牧民氈房里的炊煙裊裊升起,加上遠處的雪山和眼前的經(jīng)幡,約瑟夫·洛克在《消失的地平線》中所描繪的“人間仙境”大致也不過如此。路上有不少來藏地的“朝圣者”,或徒步、或騎行,大概都是來追尋精神的歸宿,只不過,尋人間圣境易,覓心中圣境難。海拔已經(jīng)達到4000米左右,幾名初次入藏的隊員開始感到一些不適,縱然如此,在此等美景面前仍然想要嘶吼咆哮。自然真是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將體內(nèi)的野性激發(fā)出來。有經(jīng)驗的老師和師傅連忙提醒大家切勿大意,一定不要輕視高原反應,幾名想要釋放激情的隊員只好作罷,但依然難掩心頭的激動之情,皆溢于言表。

圖6 航拍田妥鎮(zhèn)(拍攝:張開翔)
蟲草與斷橋 到巴青的一路上都是采蟲草的人們搭起的帳篷營地,每年的六月左右是蟲草的主要生長期,蟲草農(nóng)們?yōu)榱嗽谶@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里,采集到更多的蟲草,基本是吃住全在山上,一個月后才會下山。在海拔4000以上的高山上,沒有任何的基礎設施,那是難以想象的艱辛。但是這也是一年中蟲草農(nóng)們最開心的時候,因為蟲草帶來的收入不菲,是每一個蟲草農(nóng)一年的盼頭。據(jù)說蟲草農(nóng)們挖起蟲草后,會把土坑回填好,這是為了明年還能更好的長出蟲草來,也是每一年蟲草農(nóng)必須要做的一件事。保護這片富饒的土地,才能得到它更好的饋贈。在丁青縣,考察隊發(fā)現(xiàn)了一處先前沒有到過的露頭,與課題組主要研究區(qū)域貢覺盆地屬于同一套新生代沉積,在這套紅色砂巖粉砂巖互層中可見六至七層泥灰?guī)r層,借助目前最先進的碳酸鹽測年技術,這些灰?guī)r可以限定這套紅色沉積的年齡。我們在鄭老師的帶領下采集了樣品以供進一步研究。

圖7 蟲草農(nóng)營地的新鮮蟲草(拍攝:郭仔恒)

圖8 考察隊采集樣品(拍攝:邊紫璇)

圖9 海拔4190米的學隆(拍攝:鄢杜玖坤)
夜宿巴青,賓館老板娘笑稱這里是全中國道路最爛的縣城,大家都以微笑默認,其實不僅是道路失修,橋梁也未能幸免。抵達巴青之前還有一段小插曲,通往縣城的橋梁斷了,卻并沒有提前放置任何警示牌,車隊毫不知情的開到了斷橋頭,天上還應景的飄起了小雨,欣賞了“斷橋殘雨”后,一行人才繞路抵達了巴青。

圖10 巴青縣坑洼的道路(拍攝:鄭洪波)

圖11 “斷橋殘雨”(拍攝:鄭洪波)
唐古拉:雄鷹飛不過去的高山 9日一大早,在巴青縣城開車繞了一圈后終于找到了一家早起的早餐店,鄭老師不禁感慨:應該感謝總會有勤勞的人讓大家吃上熱乎乎的早餐啊!這一天對每一個隊員來說都是重要的一天,不僅因為晚上會抵達進入冰川前的最后一個補給點雁石坪鎮(zhèn),還因為這一天會經(jīng)過唐古拉山口,每個人都期待著,見到心中向往的唐古拉。雖然心中早已有種種美好的幻想,但當真正的唐古拉山在某一個道路轉彎后毫不客氣地闖入眼簾,明鏡般的湛藍湖水,雪山和白云倒影其中,宛若天空之境一般,那種震撼與美的沖擊還是讓大家放棄了理智,絲毫不顧這里已經(jīng)是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紛紛跳下車,在仿佛通向天邊的公路上縱情跑跳。
抵達雁石坪鎮(zhèn)已經(jīng)是晚上九點半,舟車勞頓、高反和路程中的興奮已經(jīng)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和體力,幸好不大的鎮(zhèn)子上食宿倒是齊全,豐盛的飯菜撫慰了所有人的饑餓和辛勞。飽餐之后已入夜,但當天的工作并沒有結束。第二天即將進入冰川,為了避免越野途中由于車輛過重導致陷車嚴重,以及防止車輛在顛簸的路上損傷,必須精簡物資輕裝上陣向冰川發(fā)起沖鋒。整理過后已是深夜,在缺氧中匆匆入睡,為冰川之行養(yǎng)精蓄銳。

圖12 晨起的考察隊在路上(拍攝:鄢杜玖坤)

圖13 唐古拉山(拍攝:鄭洪波)

圖14 唐古拉的“天空之境”(拍攝:鄭洪波)

圖15 雁石坪鎮(zhèn)的食宿條件(拍攝:鄭洪波)
前進! 10日早上,考察隊進行最后的物資采購和整理,補給油料,每個人心中都回蕩著一個聲音:姜根迪如,我們來了!真正踏上去冰川的路,車順著柏油路一直開,天光四射,波譎云詭。四周都是開闊的草原,草葉微黃,盡頭雪山閃現(xiàn)。土撥鼠叼著煙卷懶洋洋曬太陽,旱獺只顧著在草地打滾,藏羚羊驚奇又警覺地盯著一隊不速之客,不等人接近就逃之夭夭。
路上遇到陷車在河里的藏族夫婦,皮膚黝黑的老鄉(xiāng)在離公路很遠處看到我們的車就跑著求助。在藏北草原遇見人和車是不容易的事,他氣喘吁吁,明顯感覺是抱著一切希望和努力來求救。鄭老師二話不說伸出援手,到了近前才聽到藏族老鄉(xiāng)用不流利的普通話說:“車里有孩子,我兩個月大的孩子”。車子開到河邊,用絞盤幫忙把車拉了出來,自然少不了一番感激。事后鄭老師說了一句頗有深意的話:我們幫助他人,其實也積累了氣運,以后老天自然也會幫助我們的。舉手之勞在需要的地方正是雪中送炭。

圖16 求助的藏族婦人與孩子(拍攝:鄢杜玖坤)

圖17 幫助藏族夫婦救車(拍攝:王柱山)
瑪曲遇阻 從雁石坪鎮(zhèn)滿懷期待開到長江源頭第一鄉(xiāng)瑪曲鄉(xiāng),在做好準備想要全力向長江源沖鋒的心態(tài)下,卻突然被潑了一盆冷水。因為到達長江源頭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一方面需要政府方面的層層批示,另一方面也需要有經(jīng)驗豐富的當?shù)叵驅贰5斘覀儙е萍紡d及安多縣政府的批文去找黨委書記商量相關事宜時,書記的一句否決讓隊員猝不及防。一方面由于擔心路程艱險,科考隊不能在預定時間到達目的地,另一方面擔心科考隊經(jīng)驗不足,安全起見,書記最初并沒有同意我們的行程安排及科考計劃。經(jīng)過反復溝通,說明了我們準備工作的全面和到位,詳細介紹了我方的科考計劃,并且寫下了保證書,最終才順利請到向導,按原計劃前往姜根迪如。
從瑪曲鄉(xiāng)出發(fā)的時候雷聲大作,天下起了冰雹。隊員們不由擔心去往冰川的路可能會艱難無比。沒來得及吃午飯,一行人餓著肚子在向導的帶領下匆匆趕往姜根迪如。所幸天氣慢慢好轉,草甸上壓出來的路并沒有太過泥濘。離冰川越來越近,期待、擔憂、興奮......各種情緒混雜在一起,好像當時的天氣,陰晴不定,變幻無常。穿過崎嶇的“蘑菇泡”(多泥沼草地),一次陷車自救,過了兩條不甚湍急的河流,考察隊順著車轍印在顛簸中艱難的摸索前行。

圖18 冰川路上陷車自救(拍攝:鄢杜玖坤)
路程過半,車輛翻過一座小山包,豁然間出現(xiàn)一個山間盆地,遠處波光粼粼,一片湛藍,長江水系的第一個湖——雀莫措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湖東邊是一個個平行排列的風成沙丘,不時有水鳥結伴飛行在水面,近岸的地方水草搖曳,映襯遠處陽光照耀下閃閃發(fā)光的雪山,壯美之景難以言表。

圖19 考察隊員在雀莫措(拍攝:鄢杜玖坤)
四、冰川與星辰一直在等待有準備的人
星空下的露營 越接近極致的美,身心的極致感也隨之倍增。晚上露營在距冰川10公里處,海拔5300米,選好露營點之后迅速搭建帳篷,營地高寒缺氧,偏還起了風雪,搭帳篷、吹防潮墊這些平日看似容易的工作在這個海拔高度卻讓隊員們苦不堪言,但是個中艱苦很快被隊員們的歡笑沖淡。晚餐是很簡單的溫水泡面,司機師傅支起爐頭把前夜打包的冷菜和罐頭煮在一起,簡單的菜肴卻也為露營第一餐增添了些許滋味。迅速吃過之后夜色已經(jīng)漸濃,大家輪流用衛(wèi)星電話給家人報過平安后,連忙休息。在平均海拔4800m最高海拔5300m的江源區(qū)域開展工作,夜間溫度低至-15℃,加上嚴重缺氧,所有科考隊員都被高原反應所困擾,正常睡覺成為每一個人的奢望。整夜所有人都在缺氧中難以入睡,頭疼、心慌,到達冰川前的這個夜晚注定是漫長的。
在難眠的長夜,支撐隊員們的有互相之間的關懷和對團隊的責任感,還有對科學工作,對這美麗奇妙的自然的熱愛。有隊員晚上忍著自己的疲憊在帳篷外不時詢問隊員們的身體情況,為高反的隊員送藥送水;還有隊員守著相機拍攝星空,雪山之上的夜空格外璀璨,仿佛天上所有星星都會聚到頭頂,銀河也分外清晰,極致的身心體驗,此生難有。這位隊員在冰川腳下的夜晚,記錄下自己的心情:“我在車里等待著天空完全黑下來,試試看能不能拍到星空。對于這次的工作經(jīng)歷對于我的整個人生是舉足輕重的。我愛這份工作,我把這次的工作當作我對于探索廣大天地濃墨重彩的一筆……一路上很累,但是十分的愉快。這次旅行感受頗多,最深的感觸只有我自己知道,寫到這里不禁熱淚盈眶。感受大自然的美景的同時,還有一群有血有肉的人陪伴,此生無憾!”相信他的這份激動也存在于每一位隊員心中。

圖20 冰川上的銀河(拍攝:鄢杜玖坤)

圖21 姜根迪如冰川營地(拍攝:鄢杜玖坤)
姜根迪如,姜根迪如! 6月11日,值得科考隊永遠銘記的一天。考察隊將抵達沱沱河源頭、長江正源姜根迪如冰川。所有隊員都對一路上顛簸的石灘和草甸毫不在意,每個人的目光都釘在前方,直到那一片圣潔的雪白出現(xiàn)在天與地的交匯處,我們終于到達!
姜古迪如冰川,藏語是"狼山",人越不過的意思,位于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海拔6542米,我國曾在1976年、1978年兩次派出江源考察隊至長江源頭考察。根據(jù)水文地理等資料,1979年確認沱沱河上游的姜古迪如冰川為長江正源。姜根迪如由南北兩大冰川構成,冰舌海拔5400米,北支冰川寬1.3公里,長10.1公里,冰塔林最高達20多米;南支冰川寬1.6公里,長12.4公里,整條冰川相對破碎。數(shù)百年以前,南北兩條冰川的末端曾連在一起。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冰川逐年退縮,兩條冰川相互分離。
潔白的冰川靜立在那里,注視著我們,如同上帝注視人間。第一眼看到冰川,還未走近,就被它撲面而來的美麗打敗。時間剛好是非常晴朗的早晨,愈發(fā)顯得冰川和四周的雪山無比圣潔。在左右的山峰環(huán)擁之下,冰川從遠處延伸到眼前。百萬年的積雪壓實,一座座冰峰林立,千溝萬壑、鬼斧神工。日光漸強,融水一滴滴從晶瑩的冰凌上滴落,匯成溪流。而這一滴滴靜靜滴落的水滴,從這人跡罕至的冰川深處流出,最終卻匯聚成滋潤華夏廣袤土地與燦爛文明的母親河——長江。
在一處冰舌前緣可以看到記錄著冰川逐年后退的標牌,后撤速度之快觸目驚心,一絲沉重壓在了每位考察隊員的心頭。水量補給不足和全球氣候變暖兩方面因素正在造成長江源頭冰川不斷退縮,這是每個人都不愿看到的。必須盡快限制全球氣溫升高的速度,以減少災害,每一刻都是寶貴的。

圖22 姜根迪如冰川(拍攝:鄭洪波)


圖23 航拍姜根迪如冰川(拍攝:張開翔)


圖24 姜根迪如冰川冰凌(拍攝:鄭洪波)
險情與考驗 隨著高原濕季的到來,降水量增加,且冰雪融水補給開始,水位上升。6月以后水位漲勢加大,渡過湍急的河水成為科考路上的一大挑戰(zhàn)。沱沱河流域每年4月氣溫回升,凍土開始解封,融化的凍土和正在解凍的冰面帶來了又一挑戰(zhàn):頻繁的陷車。沼澤地、沉陷區(qū)和充滿陷阱的冰河讓所有人都提心吊膽。在盡最大可能去避免的情況下,還是經(jīng)歷了很多次陷車的險情。最危險的一次是在從冰川返回的路上,過冰河的時候,車子陷進漸漸融化的冰河進退兩難,如果處置不當就需要在寒冷缺氧的無人區(qū)等待救援甚至棄車。隊員們努力展開自救,盡管極度缺氧,有人甚至累到癱軟,最終還是成功處置了險情。

圖25 冰面陷車(拍攝:鄢杜玖坤)
返回途中還遇到了另一重困難:極度顛簸的路況讓其中一輛車的減震零件損壞。崎嶇的道路讓缺少了避震的車子成為了車上所有人的噩夢。車外小顛,車里大顛,五臟六腑翻江倒海,手緊緊抓著把手一刻也不敢放松,就這樣一路顛簸,終于在凌晨安全返回了雁石坪鎮(zhèn)。此時大家已經(jīng)累的只想睡覺了,晚飯也無人張羅大家倒頭就睡。
長江源紀念碑 經(jīng)過一夜的休整,大家又重新恢復了活力,在重新收整,清點所有物資裝備后,考察隊踏上歸程。途徑唐古拉山鎮(zhèn),我們特意去瞻仰已經(jīng)有21年歷史的長江源紀念碑。紀念碑有兩座,一座是長江管理委員會豎立在真正源頭姜根迪如冰川的紀念碑,另一座是由江澤民題詞,豎立在唐古拉山鎮(zhèn)沱沱河大橋不遠處。鎮(zhèn)子正在大興土木,老沱沱河大橋已經(jīng)廢棄,長江源紀念碑竟然也殘破不堪,在周圍荒草灘的映襯下顯得蕭條破敗,國家級紀念碑落難至此,不勝唏噓。
在沱沱河畔,鄭老師為大家講述了他多年的研究經(jīng)歷和成果,正是多年的不懈探索求知,才譜寫了如此精彩的長江前世今生的故事。在野外這個大課堂上,鄭老師還為考察隊中的學生們講解了心灘,邊灘,河漫灘等河流沉積類型,上了一堂生動的沉積學課程,并組織采集了沱沱河沉積砂樣,用于長江上游的物源分析。

圖26 考察隊在沱沱河采樣(拍攝:鄭洪波)
此外,還講了另一個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是有關一件條紋衛(wèi)衣。鄭老師曾經(jīng)赴英國求學時,在英國英格蘭約克郡留下了一張照片,照片中的他肩上披著一件條紋衛(wèi)衣,一個年輕人孤身一人遠赴異國他鄉(xiāng),身上最貴重的東西也許就是對科學的求知精神和追求夢想的拼搏精神了;2003年鄭老師曾來到唐古拉山鎮(zhèn)開展野外考察,竟也留下了一張穿著同一件條紋衛(wèi)衣的照片。17年后又來到此地,仍然帶上了這件衣服,今時今日站在故地,竟有時空交錯的感懷。鄭老師不禁感慨:與長江的緣分真如江水一般源源不絕!

圖27 約克郡留影

圖28 2003年野外考察留影

圖29 2020年長江源留影(拍攝:張峻愷)
晚上考察隊抵達不凍泉,就著茶水吃一頓地道的蒸汽牛肉面和手抓羊肉,大家的疲憊頓消。吃過飯早早休息,為明天的行程養(yǎng)精蓄銳。
肺水腫 13日的原定行程是從不凍泉趕到玉樹,但還是出現(xiàn)了意外狀況。一大早,鄭老師就喚醒大家,告知計劃臨時有變。原來一名隊員身體的不適感變得異常嚴重。高原地區(qū)的任何身體問題都比平原兇險,在緊急商討之后決定立刻送他到距離我們最近、醫(yī)療條件完善的格爾木救治。在迅速分配好車輛和人員后,科考隊兵分兩路,一路陪護患病隊員去格爾木,一路按原計劃順長江而下,繼續(xù)完成科考計劃。之后的事實證明在不凍泉的決定非常正確和及時,這名隊員到達格爾木后被診斷為急性肺水腫,幸好年輕體壯加之送醫(yī)及時才沒有暈厥甚至產(chǎn)生生命危險,這個消息讓所有人都暗暗捏一把汗。經(jīng)過三天的住院治療后,這名隊員基本康復并安全返回昆明作進一步治療和調(diào)養(yǎng)。
可愛美麗的青藏高原 繼續(xù)完成科考計劃的隊員們則一路順利,抵達通天河并開展了相關考察工作。除了蜿蜒壯闊的通天河給人以視覺的沖擊外,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動物們也紛紛登場亮相。有繁殖在高原湖泊的高原鳥類斑頭雁,它們是非常適應高原生活的鳥類,在遷徙過程中會飛越珠峰;有藏區(qū)明星藏羚羊,藏羚羊雌獸沒有角,雄獸有角,角形特殊,細長似鞭,烏黑發(fā)亮,從頭頂幾乎垂直向上,僅光滑的角尖稍微有一點向內(nèi)傾斜,長度一般為60厘米左右,非常漂亮。它們呆萌可愛,生性好奇卻又性情膽怯,常常盯著我們的鏡頭呆呆的研究,卻會被我們一個微小的動作嚇得落荒而逃。還有鷹,土撥鼠,藏狐,有隊員甚至在夜晚趕路時邂逅一只在路中間睡覺的臭鼬,讓人哭笑不得。動物們的出現(xiàn)是個好現(xiàn)象,數(shù)年來,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和武裝盜獵活動的減少,在藏羚羊主要生活的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及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新生小藏羚羊的成活率有所提高,種群恢復增長較快,201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已宣布,將藏羚羊的受威脅程度由瀕危降為近危。保護生態(tài)任重而道遠,需要長久地堅持下去,守住這些高原精靈的家。

圖30 斑頭雁(拍攝:鄢杜玖坤)

圖31 筑巢的鷹(拍攝:鄢杜玖坤)

圖32 藏羚羊群(拍攝:鄭洪波)

圖33 藏羚羊(拍攝:鄭洪波)

圖34 小馬駒(拍攝:鄭洪波)

圖35 野驢(拍攝:鄭洪波)

圖36 萬里長江第一灣(拍攝:張開翔)
接下來的路程也與美景相伴,在四川省甘孜—德格之間邂逅了大名鼎鼎的雀兒山,使大家即使在見識了姜根迪如冰川的絕景后仍然眼前一亮,下車駐足,雀兒山山勢挺拔,壁立于周圍十座5500米的群峰之上。有“爬上雀兒山,鞭子打著天”之說。金沙江支流蜿蜒其腳下,在如翡翠般的草原之上宛如流動的緞帶。最后,在見證了長江在德欽奔子欄的驚艷回首后,考察隊順利返回了昆明。

圖37 雀兒山(拍攝:張開翔)
圓滿 盡管路上經(jīng)歷了千難萬險,但所有科考隊員都齊心協(xié)力克服了種種挑戰(zhàn)和困難,成功完成科考任務。對長江源區(qū)沱沱河流域姜根迪如冰川進行了地貌、水文、冰川變化等方面的考察;對沱沱河、通天河開展了水樣和沉積物樣品采集(物源分析及水化學分析)。這些將為認識青藏高原隆升和長江的演化提供一手材料。

圖38 考察隊在姜根迪如冰川(拍攝:張峻愷)
此前,已有無數(shù)各領域的團隊都因種種困難止步,只能遠遠眺望神秘美麗的姜根迪如。此行之前考察隊充分查閱了大量已有的資料記錄,總結了經(jīng)驗教訓,對一切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預判,組織經(jīng)驗豐富的團隊,準備盡可能完善的裝備,提出多種方案路線,反復斟酌模擬,才使得此次考察遇到的突發(fā)狀況均在預期內(nèi),并全部以最高效的方式得到解決,最終使科考如期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在號稱“一日有四季”的高山埡口,在平日時時隱匿于云霧后的冰川雪峰,陽光卻一路眷顧,似是跟隨著考察隊的腳步,將最難忘的風景展現(xiàn)。一切美好的遇見,就是對這群有心,有夢,有目標,肯努力的人最好的肯定與嘉獎!
作者:云南大學 青藏高原東南緣構造地貌演化科考分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