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彩云之南”到“世界屋脊”


高原動物腸道微生物考察
藏羚羊(學名:Pantholops hodgsonii)屬于牛科羚羊亞科藏羚屬動物,是我國重要珍稀物種之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世界上藏羚羊分布區估計約 100 萬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西藏、青海、新疆三省(自治區),其中西藏自治區行政管理區內藏羚羊分布區域近 70 萬平方公里,占世界藏羚羊分布區域的 70%。以往關于藏羚羊的科學考察記錄主要集中在新疆的阿爾金山、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和羌塘自然保護區。作為青藏高原最獨特的土著物種之一,它們棲息于海拔3700-5500 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帶,在長期適應高原環境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耐低氧、耐高寒和耐低能量食物等特性。這為我們研究野生動物適應極端環境提供了理想的動物模型。

季節性遷徙是藏羚羊重要的生態特征。每年3月份至7月份阿爾金山、可可西里、三江源和羌塘地區的母羚羊沿著固定路線經過長途跋涉前往食物資源較多的烏蘭烏拉湖、卓乃湖、可可西里湖和太陽湖等地產羔。7月下旬,產仔之后帶著小羊返回越冬地與雄羊合群。

(圖片來源:World Heritage Nomination Natural Heritage: CHINA;QINGHAI HOH XIL)
雖然之前已經有很多研究嘗試解析這種遷徙規律,但都沒能給出一個很好的解釋。近年來隨著腸道微生物組理論和技術研究的不斷發展,對腸道微生物有了全新認識,腸道微生物不僅可以從宿主身上獲取營養物質,而且在宿主個體發育、生理功能、神經發育和免疫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能幫助宿主很好地適應各種復雜的自然環境,科學家們將其譽為動物的“第二套基因組”。在我們課題組之前的研究中也發現共生腸道微生物組的結構和功能的趨同是哺乳動物高原適應的一種新機制。因此課題組將從腸道微生物的視角出發,一是深入研究藏羚羊如何適應高原極端環境;二是解析腸道微生物如何應對藏羚羊遷徙過程中食物和氣候等環境的變化;三是檢測可能異常的藏羚羊腸道微生物群落類型,并研究其可能對藏羚羊群體的潛在影響。
這對于未來搭建野生動物健康狀況診斷的微生態理論框架和技術體系并以此為基礎制定野生動物的保護策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次科學考察以藏羚羊為主要調查對象,牦牛、藏綿羊、藏黃牛、藏野驢、藏原羚等為輔助研究對象,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典型土著動物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特征,為未來青藏高原土著動物的保護提供有效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彩云之南 我心的方向

孔雀飛去 回憶悠長

玉龍雪山 閃耀著銀光

成都的街頭走一走
坐上火車去拉薩

去看那神奇的布達拉

座山川相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