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套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逐小時長時間序列綜合觀測數據集發布
觀測研究是地球系統科學發展的重要手段。青藏高原是反映氣候系統不同圈層相互作用及其影響效應的典型區域。受自然環境及復雜地形和下墊面特征的制約,青藏高原綜合觀測站網稀疏、氣象臺站代表性差,衛星反演產品在高原地區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青藏高原成為我國觀測資料最為缺乏的地區之一,已嚴重阻礙了我們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和水分循環規律的科學認識,制約了數值模式的發展和我國災害性天氣氣候預測水平的提高。
為彌補青藏高原綜合觀測資料嚴重不足的問題,深入理解氣候變化條件下該區域地表各圈層間的相互作用過程與機制,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一專題3馬耀明研究員團隊經過二十余年艱苦努力,建立了覆蓋高寒草甸、高寒荒漠戈壁、高寒荒漠草原等高原典型下墊面的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研究平臺。團隊對青藏高原不同下墊面大氣邊界層、土壤水熱變化以及地-氣間能量水分交換規律等進行了長期觀測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套由長期氣象梯度觀測、四分量輻射觀測、土壤水熱特征觀測以及大氣湍流特征觀測構成的高時間分辨率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數據集。
近日,馬耀明研究員聯合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學者在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ESSD)上發表了題為“A long-term (2005–2016) dataset of hourly integrated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 observatio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的論文,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科學院珠穆朗瑪大氣與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藏東南高山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與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荒漠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和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慕士塔格西風帶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及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那曲高寒氣候環境觀測研究站2005-2016年逐小時氣象梯度數據、輻射、土壤和大氣湍流等觀測數據,是目前發布的青藏高原時間分辨率最高、觀測序列最長、觀測要素最齊全的野外臺站綜合觀測資料。
據介紹,該數據集已在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https://doi.org/10.11888/Meteoro.tpdc.270910)和中國科學院科學數據存儲庫(https://doi.org/10.11922/sciencedb.00103)公開發布。可廣泛應用于青藏高原氣象要素特征分析、遙感產品評估和遙感反演算法的發展、數值模式的評估和發展等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為地球系統科學集成、關鍵區域對全球變化的影響與響應,以及國家和地方開展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的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等提供堅實可靠的科學依據。
文章鏈接:https://essd.copernicus.org/articles/12/2937/2020/essd-12-2937-2020.html

圖1 野外觀測臺站位置及地面狀況

圖2 各臺站風速、氣溫、相對濕度和氣壓的多年平均日變化、日平均和月平均特征
文章信息:Yaoming Ma*, Zeyong Hu, Zhipeng Xie*, Weiqiang Ma, Binbin Wang*, Xuelong Chen, Maoshan Li, Lei Zhong, Fanglin Sun, Lianglei Gu, Cunbo Han, Lang Zhang, Xin Liu, Zhangwei Ding, Genhou Sun, Shujin Wang, Yongjie Wang, and Zhongyan Wang, 2020, A long-term (2005–2016) dataset of hourly integrated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 observatio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12, 2937–2957, https://doi.org/10.5194/essd-12-2937-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