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阿爾金山
阿爾金山位于新疆東南部,是我國四大無人區之一。由于地處偏遠、高寒缺氧,鮮有人居住,該地區成為了野生動物的天堂。這里有藏羚羊、藏野驢、野牦牛、野駱駝、黑頸鶴、藏雪雞、白肩雕以及玉帶海雕等珍禽異獸。更是全世界唯一一個能在同一畫面中看到:藍天、白云、雪山、沙漠、草原、湖泊、沼澤的地方。這里的天氣就像其本身一樣神秘的讓人難以捉摸,在這里沒有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別。即使在炎炎夏日的中午,也有可能會電閃雷鳴、疾風飄雪。這樣的阿爾金山令人望而卻步!

為完成第二次青藏科考“高原生長與演化”任務“關鍵地區巖石圈結構與淺部響應”專題項目,我們得以有機會進入阿爾金山保護區進行科學考察。本次科考隊員共有5人,包括研究生2人(閆冬、李杰),司機1人,雇工1人,由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田有教授帶隊。

科考分隊從依吞布拉克鎮出發,以鯨魚湖為起點,向北布設一條320多公里的寬頻地震測線(臺站間距約為15公里),擬記錄天然地震信號,探測阿爾金山地區的地殼、上地幔精細結構。

缺氧是高原帶給到訪者的第一份禮物,仿佛在說“歡迎來到青藏高原”。我們也十分榮幸,第一個夜晚就拆開了這份大禮包,有幾次因為呼吸不暢而醒來,調整睡覺姿勢再次入眠。
第二份禮物就是風沙,遠遠就看見了一排排的風力發電機,正當大家努力克服缺氧和新地形帶來的不適時,第二份禮物也如約而至,突然刮起了大風,漫天黃沙隨風起舞,持續地拍打在我們臉上,此刻偷瞄一眼正在高速運轉的風力發電機,突然就明白了這些個大家伙為何坐落于此。

在家鄉體會過隨時間變化的春夏秋冬,祖國的疆域遼闊讓我們體會過隨緯度變化的春夏秋冬,而在阿爾金山,我體會到了隨海拔而變化的春夏秋冬。

20多度的山下 突然下雪的山上
4月的依吞布拉克鎮已是零上20多度,配合著沙土的焦躁讓人覺得有些酷熱難耐,而隨著海拔的不斷攀升竟然飄起了雪花,我們車子越走越快,雪花也越飄越亂。等到4000米以上我們下車將要布設儀器,一下車就感受到了高原的熱情,凜冽的寒風從耳邊呼嘯而過,讓人難以忍耐。等我們布完儀器,體能已近極限,迎著冷風一步一個腳印地踩著積雪走到車上。在車內暖風的對比之下,穿著單鞋的雙腳顯得更加寒冷。等到簡單吃完午餐,雙腳才慢慢開始感受到溫暖。


4000米處的阿爾金山
四月的阿爾金山到處充斥著沉寂的氛圍,土黃色的沙漠,土黃色的枯草,土黃色的高山,無不在向大家傳遞著這里是無人區,代表著不適宜生存!然而一些生靈的出現打破了這死亡的沉寂。


無人區的主人公—野生動物
汽車經過保護站,沒過幾分鐘我們的第一位朋友便出現了,遠處有三頭藏野驢依次排開,低頭在吃草。轉過頭來看另外一側有幾只黃色身子黑色尾巴白色頭頂的鳥在小溪旁嬉戲打鬧。


再走一會,突然發現一公里外遠處山腳下有一個黑乎乎的影子在晃動,仔細看了看竟然是藏羚羊,此刻的我們早已難掩興奮之情!老虎、獅子、藏羚羊這樣的畫面早已在《動物世界》節目里看過無數次,沒想到今天竟然親眼目睹了藏羚羊的風采。

繼續向山上走,山路開始有了積雪,我們只能沿著前車壓過的輪胎印緩慢行駛。海拔不斷攀升,等到了4000米以上,土黃色的高山也變得白雪皚皚,在兩座大山的間隙出現了六個碩大的黑影。這大家伙碩大無比,頭頂長著兩條長長的角,滿身的長毛,無不在向造訪者宣告著自己是這高原的霸主!沒錯,這就是單頭可以掀翻一輛汽車的野牦牛!不過據說這野牦牛雖然看著粗魯蠻橫,倒也講究武德,當他們人多勢眾的時候不會來和到訪者“打招呼”。但若是遇到單頭雄性野牦牛時要小心了,這高原的霸主看見汽車這個龐然大物公開進入自己的領地,可得過來好好和汽車較量一番,非得把汽車掀翻才肯罷休。

車子要下山時,有幾頭野牦牛已經從山上來到了離馬路不到幾米的距離,與我們擦肩而過,如此近距離的觀察野牦牛讓我們又驚又喜。

車子繼續向前行駛,我們也有些疲憊,頭腦也有些昏昏沉沉,突然發現旁邊有個像小兔子的東西蹦噠了一下,仔細一看它竟然還在伸開長長的脖子回頭注視著我們,看到我們沒有惡意后開始低頭吃草,這個小可愛也長著兩只角,白白的絨毛屁股尤為可愛,是的這是一只小羚羊。獨自在外覓食,調皮的玩耍著,像極了小時候無憂無慮的我們!


驕傲的捕食者喜歡站在顯眼的高處,往往可以被我們一眼看見,它在暴露自己位置的同時可以以最好的視野觀察獵物,這充分顯示了其內心的強大!而弱小的獵物則進化出了和環境相似的顏色,盡量躲在視野不好的低處,努力地保護著自己。
觀世界才有世界觀!此次科考之旅在不斷克服困難的同時也讓我們大開眼界;收集阿爾金山一手地震數據,為探明阿爾金山地殼精細結構提供了數據支撐,同時也見識到了青藏高原最真實的樣子,感受到了大自然鮮為人知的一面。
(“高原生長與演化”任務“關鍵地區巖石圈結構與淺部響應”專題
吉林大學李杰、田有、閆冬、韓江濤、劉立家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