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古生物科考分隊在希夏邦馬峰開展黨建交流——在合作中探討青藏科考如何服務當地發展
希夏邦馬峰位于珠穆朗瑪峰西北方向120公里,是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之一,是喜馬拉雅山脈的著名高峰,是青藏科考史上的一個地標。為配合國家體委1964年組織的希夏邦馬峰首次登頂計劃,中國科學院聯合國內多家科研院所成立登山科考隊,在希夏邦馬峰北坡海拔5900米的野博康加勒冰川附近發現了珍貴的高山櫟葉片化石,由此開創了利用化石重建青藏高原隆升歷史的先河。但由于化石產地海拔極高、氣候條件惡劣,對于化石的確切層位、地質年代等諸多問題,一直沒有后續的相關研究。2021年5月9日至23日,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組聯合組建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古生物科考分隊,在西藏登山隊的大力協助下,完成了對希夏邦瑪峰新生代化石地層的考察,除了植物化石,還首次采集到了脊椎動物的化石材料。

野外研討,鎖定化石層(左起:吳飛翔,蘇濤,倪喜軍)

時隔半個多世紀,古生物科考隊再訪5800米的希夏邦瑪峰化石點,采集科學標本(左起:蘇濤、劉佳、楊久成、吳飛翔)
這次考察任務能夠如期完成,除了有希夏邦瑪峰管理站和登山隊的大力支持和全體隊員的通力協作外,另外一隊特殊的“無名英雄”也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那就是希夏邦瑪峰管理站所在地寺龍村提供的牦牛馱隊。車隊止步地點與工作扎營地之間8公里左右的爬坡路,海拔從5300米蜿蜒升至5600米,這一路上科考隊輜重裝備的運輸,遠非人力可以勝任。實際上,自上世紀60年代登山科考以來,牦牛馱隊一直是希夏邦瑪峰科考中默默無聞的貢獻者。

科考隊與希夏邦瑪峰管理站同志在希夏邦瑪峰大本營開展黨建活動,海拔5000米。左起: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隊代表吳飛翔同志,聶拉木縣林草局副局長扎西多吉同志,希夏邦瑪峰管理站達瓦同志和塔杰同志。
為了鞏固工作聯系,總結合作經驗,希夏邦瑪峰地區科考任務完成后,2021年5月30日,古生物科考分隊代表與希夏邦瑪峰管理站及寺龍村黨委主要領導同志開展了黨建活動。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飛翔同志首先代表科考隊向聶拉木縣人民政府、希夏邦瑪峰管理處和寺龍村村委的大力支持表達了感謝,并向領導同志匯報了本次科考的基本情況。聶拉木縣林草局副局長、希夏邦瑪峰管理處主要負責人扎西多吉同志介紹了本地區的生態保護情況,以及寺龍村委對通過黨建引導、依托本地資源發展生態文明旅游的基本情況。寺龍村黨委第一書記瓊加同志則從村里合作社(生態保護合作社、牦牛馱隊合作社)的建設出發,介紹了本村發展特色文化、推動生態旅游的具體舉措。

黨建交流活動中,科考隊代表吳飛翔向當地領導匯報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成果,探討科考成果如何服務當地發展
吳飛翔同志結合兩位領導同志的介紹,報告了古生物科考分隊近年來的科考成果,并對青藏科考服務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提出了一些構想,特別是引入高原古生物科考成果,如冰期哺乳動物“走出西藏”、三趾馬動物群、希峰高山櫟、珠峰旋齒鯊等,作為本地生態文化旅游的宣傳要素,甚至納入希峰(高原)生態環境展廳(報批中)建設的主題內容加以統籌考慮。兩位領導同志對高原古生物科考饒有興致,一致表示期待與古生物科考隊再次合作,并希望科考隊繼續支持和幫助當地的建設。吳飛翔同志向縣林草局和寺龍村村委一心為當地謀發展、為村民謀實惠的工作作風和公仆意識致敬,相信在將來雙方的合作交流中,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的成果也能更多地“為人民服務”,共同為寺龍村和希峰自然保護區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生物與高原隆升協同演化”專題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