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墨公路沿線短周期密集臺陣地震觀測科考順利開展
東喜馬拉雅構造結是喜馬拉雅造山帶的東端地質界限,構造格架和地貌水系在此都發生了急劇轉折,形成倒“U”型大拐彎。由于特殊地理位置,東喜馬拉雅構造結是構造應力最集中、隆升和剝蝕最快、新生代變質和深熔作用最強的地區之一,這些特征使之成為研究印度-歐亞板塊碰撞俯沖過程、構造-氣候-地表過程相互作用的天然實驗室。
受自然條件限制,現有地震觀測主要分布在東喜馬拉雅構造結外圍的318國道和扎墨公路,其核心區域地震觀測基礎非常薄弱,阻礙了對于該區域構造演化過程的進一步研究。鑒于此,“高原生長與演化”任務“藏東南地球物理”科考分隊,于2021年6月20日至7月6日,沿魯朗-派鎮-派墨公路-背崩鄉-德爾貢村約100 km的測線開展了短周期密集臺陣的地震觀測。在當地相關部門支持下,科考隊員克服強降雨以及螞蟥叮咬的危險,徒步約30 km翻越多雄拉等不通公路的山區,順利布設了200個地震臺站。
接下來,科考分隊將利用這些臺站記錄的天然地震波形數據,獲取測線下方高分辨率地殼結構,揭示主要活動斷裂深度展布和印度大陸俯沖結構,為我國“十四五”規劃中建議實施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圖1 科考隊員攀爬多雄拉山布設儀器

圖2 科考隊員徒步穿行吞白村附近高山布設儀器

圖3 沿魯朗-派鎮-背崩測線布設的地震臺站(紅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