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西藏科考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場,看到神鷹披著那霞光,像一片祥云飛過藍天,為藏家兒女帶來吉祥;黃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崗,盼望鐵路修到我家鄉,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為雪域高原送來安康”。牧場、山崗、神鷹、鐵路、藍天、“巨龍”,組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一幅展現青藏高原壯闊之景的畫卷。這首膾炙人口的《天路》歌頌的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條鐵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謂之天路,既是因為鐵路所處海拔之高,工程技術含量巨大,也是因為這條鐵路猶如吉祥哈達,載著雪域兒女駛向發展和幸福之園,是人民的發展路、團結路、幸福路,是各種意義上的“天路”。
曾經,高原人民困于交通閉塞,物流不暢,只能長期固守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共中央一致決策:要把鐵路修到拉薩。自此,青藏鐵路的修建工作,縱有千難萬險,亦在持續穩步推進,從1956年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院對從蘭州到拉薩的2000余千米線路進行的全面勘測設計工作,到2021年拉林鐵路開通運營,青藏鐵路的建設取得了眾多階段性成果,直至今日,仍未停歇。
黨和國家對于藏族兒女的深切情感不僅承載于雄偉壯觀的青藏鐵路之上,也寄托于對青藏高原前赴后繼的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工作之中。上世紀70年代,我國科學家對青藏高原進行了首次大規模科學考察,獲得了大量一手資料,填補了青藏高原一些地區和學科研究的空白。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式啟動,習近平總書記向參與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全體人員寄語道:
“開展這次科學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對推動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將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希望你們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斗、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著力解決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面的問題,為守護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凈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做出新貢獻,讓青藏高原各族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需要,任務四專題六功能區交通及基礎設施支撐系統科考分隊于5月6日到達了拉薩貢嘎機場,開始了為期20天的拉薩、山南科學考察。通過座談調研、實地考察、入戶和問卷訪談等形式,對青藏高原地區基礎設施的支撐能力、供需狀況等進行了考察。
一、西藏概況
西藏自治區位于我國的西南邊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鄰新疆,東北緊靠青海,東接四川,東南連接云南,南部和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和克什米爾等國家及地區接壤,面積120.22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總面積的八分之一,僅次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南北最寬約1000公里,東西最長達2000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西藏自治區下轄拉薩市、日喀則市、昌都市、林芝市、山南市、那曲市六個地級市,以及阿里地區。
拉薩市是西藏自治區首府,藏語意為“圣地”,是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也是藏傳佛教圣地。地處西藏中部偏東南,位于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北岸,地勢總體由東向西傾斜,平均海拔3650米,是一座具有1300年歷史的古城。

圖1西藏自治區地市行政區劃圖
二、基礎設施
交通設施:隨著西藏自治區收入的提高和國家政策的支持,自治區本地交通出行能力和對外交通設施都有了極大的改善。然而,由于自治區呈現出典型的地廣人稀特征,其整體交通支撐能力還處于較為薄弱的階段。具體來講,除了拉薩等少數人口集聚區域,自治區內很多地區面臨著交通設施高投入成本、低使用效益的難題,例如2010-2019年公路新增建設里程增長達28%,而客運量新增不足6%。
通信設施:十三五期末,通過多批電信普遍服務建設項目的實施,自治區實現了98%以上的行政村通光纖、通寬帶、通4G,推動了西藏通信業發展水平與全國基本同步。但在自治區通信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例如與交通設施情況類似,地廣人稀的地域特征使得自治區通信企業資金壓力較大;通信技術發展相對超前,而電力、道路等基礎設施配套不足等等。

圖2使用太陽能供電的基站
教育設施:近年來,得益于中央和各省市組團援藏政策,自治區的教育設施的建設也取得了歷史性進展,2020年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總人數近89萬,學前毛入園率、小學凈入學率、初中、高中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義務教育鞏固率分別為87.03%、99.93%、106.99%、90.2%、56.14%、95.03%。地區控輟保學、教育資源均等化進程均取得很大成效。同時,依托“珠峰旗云計劃”,大幅度推動了自治區教育信息化發展。全區中小學校互聯網接入率達到100%,實現“聯網攻堅行動”清零目標,并完成15157間多媒體教室配備,實現教學終端配備100%目標。然而,師資力量不足、邊遠地區就學時間長等問題仍然承待改善。
醫療設施:西藏自治區目前已經建立三級醫療服務體系,現有醫院215家,村衛生室5277家,疾病控制中心相關機構90家,鄉鎮衛生院693家,診所類661家。依托醫聯體和縣域醫共體建設,開展地區特色的巡回診療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偏遠地區看病難題,彌補了現行醫療體系的短板。此外,自治區特色的藏醫院在滿足群眾就醫需求,推進藏醫藥傳承創新,推動藏醫藥服務能力提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仍面臨著醫療資源可達性空間差異大,醫務人員數量和質量都有待提升、基層實施巡回診療制度的壓力較大等問題。
能源設施:西藏自治區有豐富的太陽能、水能和地熱能等清潔能源資源,但傳統化石能源需要從區外調入。西藏自治區的電網建設取得了突出成就,2020年12月,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正式投運,西藏由此進入主電網覆蓋全區7地市、74縣(區)的統一電網時代,電力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居民人均生活用電量達到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清潔能源在發電裝機容量中的占比達90%,本地電力消納能力不足,電網外送通道的不足阻礙著清潔能源的大規模輸出。同時農牧區大量使用薪柴、畜糞等生物質能的現狀為生態環境保護帶來了較大壓力。

圖3 居民房屋周圍堆積的畜糞燃料
三、自然資源
西藏地區的光照資源、風力資源和水資源位居全國前列,此外還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動植物資源、濕地資源與礦產資源。
水資源:據統計,2019年西藏水資源總量4496.9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一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也居全國第一。
拉薩河,藏語稱吉曲,意為“快樂河”、“幸福河”,位于西藏中南部。發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脈中段北側的羅布如拉,全長568公里,流域面積31760平方公里,是雅魯藏布江的五大支流之一。

圖4 拉薩河
卡若拉冰川位于西藏自治區江孜縣與浪卡子縣交界處,S307省道旁,是西藏三大大陸型冰川之一。

圖5 卡若拉冰川
濕地資源:西藏擁有各類濕地面積652.9萬公頃,占全區國土面積的5.43%,濕地面積居全國第二位,是我國濕地類型齊全、數量最為豐富的省區之一。此次科考隊考察了拉魯濕地、納木措、羊卓雍措、思金拉措地區的基本情況。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拉薩市,保護區總面積1220公頃,是典型的青藏高原濕地,屬于蘆葦泥炭沼澤,被譽為拉薩的“大氧吧”。 納木措和羊卓雍措是西藏三大神湖的其中之二。納木措總面積為1920多平方公里。羊卓雍措主要位于西藏山南市浪卡子縣,中段在浪卡子縣與貢嘎縣之間,拉薩西南約70公里處,是喜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泊。

圖6 拉魯濕地

圖7 納木錯

圖8 羊卓雍措
礦產資源:截至2016年10月,西藏已發現的礦種(亞種)有103種,有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的礦種49種,礦床、礦點及礦化點3000余處。此次科考隊前往西藏巨龍銅廠進行實地調研。該銅廠于2006年12月成立,擁有驅龍銅多金屬礦、榮木錯拉銅礦和知不拉銅多金屬礦三個礦區,其中驅龍、榮木錯拉為一個完整的銅礦體。

圖9 西藏巨龍礦區
西藏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在利用資源的同時也需要采取相關措施予以規劃和保護。在與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座談的過程中,相關負責人就多個方面的問題與科考隊進行了交流,涉及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中實際遇到的問題,統籌規劃三條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的具體情況,生態保護紅線、旅游開發保護與交通道路建設之間的矛盾,城鎮擴張受限,土地集約利用監測情況等方面。
四、經濟發展
西藏地區2019年GDP為1697.82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占西藏地區GDP的8.2%、37.4%和54.4%。第三產業在西藏地區居于主體地位。西藏產業結構合理,但是發展水平較低。目前,西藏自治區政府已經成立了專業產業推進組來促進西藏高原生物、旅游文化、綠色工業、清潔能源、現代服務、高新數字、邊貿物流等七大產業的發展。西藏下一步將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淘汰落后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綠色產業,促進產業轉型。

圖10 科考隊員與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處室開展座談
通過安居建設、產業發展、生態建設、公共服務四個方面的提升工程,邊境地區的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居民的生產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和改善。山南市隆子縣扎日鄉珞瓦新村是鞏固邊防,異地扶貧搬遷的典型。該村目前共369口人。新村村民每戶有1名護林員,其余大部分村民通過手工勞動的方式獲得經濟收入。該村通過探索種植藥材、加工藏香和竹器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來提高居民收入,確保邊境地區脫貧,扎實推進邊境建設,進一步筑牢了守邊護邊的鋼鐵長城。

圖11 珞瓦新村調研
西藏自治區的發展離不開中央和各地的大力支持。目前,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西藏地區已經逐步探索出了適宜自身發展的道路。為配合固邊政策,西藏也正在進一步發展邊境經濟,完善邊境基礎設施,建好祖國西南部的堅強防線。
致謝:
本文依托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題生態安全保障的地域功能類型與區劃(編號: 2019QZKK0406)對西藏自治區的實地考察情況進行撰寫,特別感謝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項目的資助和支持。
參考文獻:
[1]星球地圖出版社. 西藏自治區地圖冊.2018.
[2]西藏自治區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西藏調查總隊. 西藏統計年鑒[M/OL].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0.
[2]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M/OL].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0.
[3]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官網. http://www.xizang.gov.cn/.
[4]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 http://www.gov.cn/guoqing/2019-01/17/content_5358509.htm.
編輯:王穎霜、謝瑾
圖片:王穎霜、謝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