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荒原科考——柴達木盆地哺乳動物野外發掘報道
01
背景
柴達木盆地主要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北部,西南鄰昆侖山,東北接祁連山,西北界為阿爾金山,是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礦產資源豐富,雅丹地貌發育,戈壁一望無垠,偶見沙漠,鹽湖眾多,內有野生動物穿梭,最重要的是富含動植物化石,這深深地吸引著對新近紀哺乳動物化石有著濃厚興趣的我們。
早在1931-1932年,瑞典著名古生物學家博格 步林帶領中瑞考察團在柴達木盆地東部的可魯克湖-托素湖地區首次發現了豐富的新近紀哺乳動物化石,統稱為柴達木動物群,并開展了大量的基礎地層工作。1998-2010年,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美國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聯合在該地區進行了多次野外考察,根據更為詳細準確的地層考察和化石發現,將柴達木動物群初步細分為中中新世歐龍布魯克動物群、晚中新世早期托素動物群、晚中新世早期深溝動物群和早上新世懷頭他拉動物群。
在前輩工作的基礎上,滿懷對遠古生命的崇敬,手握更完善的記錄資料,借助便捷的交通工具和先進的測量工具,王世騏老師帶領著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新近紀哺乳動物課題組的同事們開啟了柴達木盆地兩湖地區的化石尋找和地層考察之旅,期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看到的更寬廣的“風景”。
02
工作
2021年10月9日,剛結束甘肅和政地區野外工作的考察隊馬不停蹄地趕往德令哈市,這已經是王世騏老師第三次帶領車隊探訪這片以“外星人遺址”著稱的神秘土地,這一次會有什么重大發現嗎?我們拭目以待……
正式開工之前,王世騏老師給我們每位隊員分發了化石處理工具:稀膠(用于固定風化了的殘破化石,以免在取出過程中二次損壞)、卷紙(較為脆弱的化石需要小心包裹,以免在帶回途中破碎)、膠水(一些能較好拼合的碎片需要當場修復)、自封袋(各種size,分裝化石)、安裝手機軟件奧維互動地圖(記錄化石采集地點,統一對照),地質錘必不可少。

張紹光(攝)
第二天,躍躍欲試的我們循著前人的足跡終于來到了可魯克湖—托素湖地區西北方向的化石點。
不多久我便有幸偶遇了帶前臼齒的鹿下頜,其他同事也陸續發現一些具有可識別特征的化石,為之后化石大豐收埋下了伏筆。
之后五六天幾乎都是全員到點下車,然后分散找化石。當然,化石點并不固定,隊長帶路時而憑經驗,時而憑感覺,我們則是信任和新奇。
幸運的是總能時不時發現羊頭、羊角、肢骨、牙皮等等,欣喜若狂的我們趕緊叫來修復工程師許泗建和姜亭亭,小心翼翼地打好石膏包,恭恭敬敬地帶回車里,等候王老師夸獎。每日結束野外工作后,當晚需整理化石,記錄日期、地點、編號、化石種類等并打包好,以便后續工作的順利進行。

馬長壽 李世杰(攝)
領隊王世騏老師開始每天念叨著要找個“化石窩“,雇工人定點挖掘,以期獲取原生層位的完整化石,這對于之后的研究更為有利。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周左右的搜尋我們找到了一片化石密集的小山坡,一番觀察分析之后,就近村莊請了工人,立刻就挖。我們也不閑著,繼續漫山搜尋,低頭苦找,奇怪的是并不枯燥,大家每天都興致勃勃,斗志昂揚。
雖然挖掘工作不太順利,但是我們陸續在地表發現了“不計其數”的羊頭、羊角及各類肢骨、椎體、關節骨等,值得一提的是,竟有幸見到具有幾乎完整齒列的渭河三趾馬頭骨化石,趕緊打好石膏帶回去。出乎意料的是,這里的魚化石也是數不勝數,有的魚鰭更是異常肥大,懷疑是否為鴨湖地區發現的伍氏獻文魚。

如此豐富的發現,一行人可謂是干勁十足,而領隊王世騏老師關心的早已不僅是化石量,這些天他都在觀察地層,從化石成果中總結規律,與人討論進而驗證。于是,趁著興頭,王老師帶著我們測制剖面,對地層進行細致的觀察對比。該套地層為上油沙山組,厚約4600米,巖性幾乎都為紅綠相間的砂巖,夾有多層鐵質蓋板或泥巖卻并不連續,這可能是此次地層對比工作中一個巨大的難題。但是,多看總能發現規律,我們近看與遠觀結合,終于分段尋找到了較為合理的標志物,算是得出了滿意的結論。
經過17天左右的化石尋找與發掘、地層觀察和思考,我們對這一地區的生物地層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托素動物群很可能可以再細分為下中上三個動物群,這對灞河期的哺乳動物演化提供了新的認識。
03
美景及趣事

馬長壽攝
沿途的美景總能消除每日早起的困意:德令哈市路旁兩排壯觀的黃色銀杏樹、可魯克湖邊紅黃綠相間的草灘、盤旋嬉戲的黑頸鶴,兩頭發呆的驢、一輪朝陽灑下,寧靜而溫柔。

馬長壽攝
荒漠中,偶爾還能碰上散步的駱駝,一蹦一跳的鵝喉羚和野兔。

付嬌(攝)
低頭找化石隨處可見野生動物糞便、腳印及白骨,時常感受大自然的殘酷與荒涼。

付嬌(攝)
德令哈秋季的漫天飛雪也真是醉人。
此次隊員中還有兩位飛無人機的專業人士,他們一個拍人剪輯野外視頻,一個拍山做出更高分辨率的模型,可謂是各司其職,他們還身兼攝影師,為我們拍下了不少“野外證件照“。
野外考察當然離不開司機師傅,他們往往豪邁而有趣,總有講不完的故事,常常也忍不住在車周圍找找化石,讓我們鑒定,再跟別人炫耀一番。常年在西北地區開車的他們囑咐我們買特產時要砍價,對各種美食也是了如指掌,他們酷愛烤肉和一種名叫大窯的飲料,正好合了王老師的胃口,每天吃喝都很盡興。

付嬌(攝)
此次野外工作時間相對緊張,不得閑感受德令哈的風土人情和城市文化。我倒是忙里偷閑,繞著巴音湖畔散了步,在海子詩歌陳列館中感受這位詩人的相思之情、借海西州民族博物館了解了一些蒙古族的文化生活以及柴達木盆地的氣候特征,不虛此行。

張紹光攝
王老師也并不是完全的工作狂,有一日走在托素湖邊,他也忍不住看看風景拍拍照,明知那塊沒有化石,帶著我們逗留了好一會兒才悻悻地離開。生活中他也不拘小節,沒有架子,閑暇時跟大家探討生活瑣事,美食美景,把酒言歡。
不得不說,在海拔2900多米的地方爬山真是有點力不從心,手持對講機的我們,在沒有信號的荒漠中都能叫來車,也是非常驚奇的體驗了!

李明剛攝
不過一不小心也會發生陷車或者爆胎的小插曲,此時司機師傅們大顯身手,拿出一堆工具,不一會兒,我們又能安心出發。
04
撤離
2021年10月27日,由于工作的順利開展及疫情原因,我們決定撤出德令哈,不過仍有兩位隊友繼續找尋。此前幾天,王老師仍然帶著我們四處跑點,我興奮地欣賞著沿途的美景,雖然不是第一次出野外,但是路過沙丘、戈壁、荒漠,總免不了欣喜和感嘆一番。雖然有些許勞累,臨走卻也是不舍,美麗的風光和簡單的體力活總是令人開心的,但我知道不久后我們會再次來到這片熟悉的神秘土地,探索更多與羊族起源有關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