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取得進展
2021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國家氣象中心和國家氣候中心等單位聯合組成的三江源區野外綜合科學考察隊,圍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任務之一——“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研究,先后赴青海省海北、海南、玉樹、果洛等地開展野外科學考察。
目前,“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科考團隊在“亞洲水塔”結構特征與影響機制、青藏高原天氣災害特征,以及“亞洲水塔”、冰川水資源變化與大氣降水“調制效應”,水資源、生態變化與“暖濕化”關聯性等方面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
科考隊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任總指揮,分設凍土、退化濕地、高寒湖泊和無人機4支科考分隊。科考隊一路行進,考察了祁連山東段植被、崗什卡雪峰環境、青海湖流域水位、共和盆地風沙地貌等,途經黃河源頭、通天河、子曲河,翻越了海拔4800多米的巴顏喀拉山,攀登并近距離考察海拔4700多米的阿尼瑪卿冰川。
針對科考任務重點目標,科考隊調研了基層氣象臺站的邊界層、凍土和生態等觀測設備情況,重點考察了青藏高原東部不同海拔梯度下高寒植被與季節性凍土環境變化;全面了解了三江源及周邊地區植被、生態環境、濕地面積、湖泊面積、冰川、凍土等變化現狀。其間,科考隊還與國家能源集團國能青海黃河瑪爾擋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共同調研并討論了江河源區水庫調蓄對生態環境與局地小氣候的影響等問題。
通過此次考察,科考隊直觀認識到局部地區凍土融凍變化對植被、生態環境及公路路況造成的影響,全面了解了暖濕化背景下“亞洲水塔”水循環云降水特征及其生態環境變化,并對青藏高原東部山谷地形云降水有了新的認知。
徐祥德介紹,“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研究目標是,從歷史氣候演化與近代氣候變化的視角,明確不同時間尺度西風-季風的演化特征、規律及其與全球變化的關系,揭示青藏高原西風-季風演化規律、驅動機制及其對“亞洲水塔”綜合環境效應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變化的影響,為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優化、災害風險防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下一步,科考團隊將進一步深化“亞洲水塔”結構特征與影響機制研究,提出青藏高原高分辨率衛星系統應用新途徑,并積極推進雷達超級站及綜合科考觀測試驗、北京-西藏實時觀測傳輸系統建設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