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新屬和新種發現歷程
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極,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從森林、草原到荒漠,地域遼闊,生境多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孕育出奇特、多樣的地衣物種。擬沉衣屬地衣主要分布于高山山地,在青藏高原3800-4500米海拔范圍多有發現,生長于裸露巖表,常和不同地衣類群一起構成一片斑斕的“地毯”。

圖1 海拔4500米擬沉衣屬生境
2020年9月,在王立松老師帶領下,地衣課題組開始了歷時一月的青藏高原科考之旅。一路雖有大好風光,但超過一星期在高海拔作業身體和心靈都已疲憊。4500米處,坐在碎石上,啃著饅頭,望著前上方太陽底下照得發亮的大片流石灘,無奈暢想著即將到來的瘋狂敲石頭、負重登山、敲石頭……手上錘子似有千斤,把我定在原地無法動彈。停下是不可能的,看著王老師已經竄出去老遠的背影,只得把我“沉”在石灘上的腳松松,勉力跟上。

圖2 海拔4500米流石灘,最遠處是走得最快的王老師
剛氣喘吁吁地到老師跟前,正要掏出我的錘子鑿子,老師趴在一個色彩斑斕的大石頭上、拿著放大鏡仔細觀察一處時忽道,“聰苗,這是你的Immersaria?”
“?!”我趕忙上前觀察,“不是,它的子囊盤是茶漬型,我的是網衣型。”
“你都沒切片,怎么知道不是?長得那么奇怪,指不定是新東西,你就‘發財’啦!”

圖3 擬沉衣屬模式種(左:Lecaimmeria orbicularis)和沉衣屬模式種(右:Immersaria athroocarpa)
一路上沒少看到相近的,但看來看去也就那么一兩種,這次的確實奇怪,想著未知的無限可能,我頓感陰霾一掃而空,自己又活力滿滿,拿起錘子就是敲。正敲得興致盎然,未覺陰云密布、妖風大作,一瞬間一陣大雨夾雜著冰雹鋪天蓋地席卷而來,我們意猶未盡地多敲了好幾份標本才返回,風雨不懼竟是彼時才曉得。

圖4 海拔4500米擬沉衣屬生境
一個月來翻山越嶺,攀巖挖土敲山,風光、美食無限好,回到實驗室經過漫長的室內作業后不住懷念。之后我對標本進行切片、實驗及系統發育分析,發現老師說的新東西們確實能讓我“暴富”:此前定義的沉衣屬物種中子囊盤有網衣型、茶漬型兩種,但沒有分子學證據支持。我們基于多基因系統發育分析,結合形態、解剖及化學證據,重新界定了沉衣屬Immersaria的概念,并建立了1個新屬:擬沉衣屬Lecaimmeria C.M. Xie, Lu L. Zhang & Li S. Wang,提出沉衣屬4個新種、擬沉衣屬7個新種和3個新組合。該研究從將沉衣屬原有的8個物種,新增到2個屬19個物種,其中10個新種原產于青藏高原,足以表明青藏高原地區豐富的物種多樣性。

圖5 新屬系統發育樹

圖6 擬沉衣屬新種 a-b. Lecaimmeria botryoides c-d. L. lyagea

圖7 擬沉衣屬新種 a-b. Lecaimmeria mongolica c-d. L. qinghaiensis

圖8 擬沉衣屬新種 a-b. Lecaimmeria tibetica c-d. L. tuberculosa

圖9 沉衣屬新種 a-b. Immersaria aurantia c-d. I. ferruginea

圖10 沉衣屬新種 a-b. Immersaria shangrilaensis c-d. I. venusta
偶然回顧野外工作的視頻:我們爬在陡峭的石坡上,用錘子、鑿子、鏟子各自工作……在此起彼伏的敲石聲里,看著每個人仿佛有不把山搬走不停歇的氣勢,我恍然了悟王老師時常所說的“堅持”何意。
當你一直堅持做一件事,到最后,你就是這個領域的大師!

圖11 二次青藏高原地衣采集(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2020年9月6日)
這次的研究成果以Revision of Immersaria and a new lecanorine genus in Lecideaceae (lichenised Ascomycota, Lecanoromycetes) 為題,發表在最新一期的MycoKeys雜志,“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任務“”高原微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專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謝聰苗(客座研究生)為論文第一作者,昆明植物研究所王欣宇與山東師范大學張璐璐為共同通訊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