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氣候變化與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專題之藏東南綜合科學考察活動在西藏順利完成
藏東南地區是西風-季風協同作用的關鍵區域,其特殊的山地地形與西南季風帶來的大量水汽相互作用,孕育了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群,是亞洲水塔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核心敏感區。2023年6月24日至30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主辦、西藏自治區氣象臺協辦的“藏東南綜合科學考察”活動在西藏自治區順利舉辦。本次活動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任務一專題二“氣候變化與西風-季風協同作用”科學考察任務的框架下展開,來自國內多家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四十余位專家學者參與了此次科考活動,另有杭州佐格通信公司的專業技術人員為本次科考提供了技術支持。
6月25日,科考隊一行從林芝市出發,抵達海拔約為4553米的色季拉山,考察位于色季拉山頂的自動氣象站。該觀測站能夠全天不間斷獲取不同的梯度氣象觀測資料,對色季拉山區域立體氣候特征與高原大氣環流之間的相互影響研究具有重要作用。隨后,科考隊前往中國科學院藏東南高山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該站通過監測水熱組分在山地地區傳輸過程以及對地表景觀的影響,為全球變化條件下山地垂直帶及其環境效應的研究提供一流和完善的基礎數據,也為當地的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科考隊員與臺站工作人員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實地考察了該站溫度、濕度、水汽和輻射等觀測設備。隨后科考隊前往波密縣氣象局,調研波密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并向當地預報員了解了該地區的主要氣象災害和服務需求。

科考隊員在中國科學院藏東南高山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前合影留念
6月26日,科考隊一行從波密出發,沿扎墨公路一路前行抵達嘎隆拉山。該地平均海拔4800米,是印度洋暖氣團與青藏高原高寒氣團的交鋒帶,氣候多變,令人生畏,加上地質構造復雜,活動劇烈頻繁,隨時可能發生雪崩、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科考隊員們克服惡劣的條件,實地考察了嘎隆拉山交通/積雪觀測站、52K水汽監測站和80K水汽監測站。這些觀測站位于不同的海拔高度,能夠全天候不間斷自動獲取氣象觀測資料,為藏東南地區的水汽輸送研究提供了有利保障。隨后,科考隊前往中國科學院墨脫中心進行實地考察,考察了該中心墨脫垂直氣候觀測體系和氣象觀測站的建設情況。

嘎隆拉山沿途
6月27日,科考成員前往墨脫國家氣候觀象臺進行實地調研。該地區年平均降雨量超過2000mm,相對濕度達80%以上。墨脫縣氣象局索朗副局長向科考隊介紹了觀測場的儀器設備,包括風廓線雷達、微雨雷達、云雷達、溫濕廓線儀、微波輻射計、測風塔、閃電定位儀、雨量筒等。為實現藏東南大氣水分循環影響機制研究及生態環境綜合監測,該站配備了大量高精尖觀測設備,并建設了大氣水分循環三位立體綜合觀測站網。科考隊員對此予以充分的認可,并與基層氣象工作者深入交流了預報經驗和氣象災害預警發布的難點。

科考隊員在墨脫國家氣候觀象臺合影留念

科考隊員在墨脫國家氣候觀象臺現場考察
6月28日,科考隊歷經10個小時車程到達海拔約3650米的拉薩市,并于29日上午在西藏自治區氣象臺組織研討會,對本次科考活動進行總結。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李超凡副研究員介紹此次科考的目的與內容,并匯報了“西風-季風協同作用下藏東南地區氣候變異特征”科考報告的最新進展。科考成員就此次科考的成果進行了交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局副局長何清研究員就精細化預報、衛星資料及雷達設備的應用、當地氣象人才培養和觀測設備國產化等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國防科技大學鐘中教授提出需要加強科研學者和基層氣象工作者的合作,提高氣象業務服務預報水平。其他科考隊員也針對高海拔地區的下墊面差異、模式對藏東南地區模擬能力的不足、高原暖濕化的影響等進行討論交流。最后,大氣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陸日宇研究員對專題二的當前完成情況及未來工作進行總結和展望,并指出今后需要進一步加強業務與科研的合作溝通,關注科學發展和國家需求。(LASG、CMSR供稿)

西藏自治區氣象臺研討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