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黨河源區冰凍圈水文氣象綜合觀測平臺—高密度觀測站點連接天氣學與水文學
2024年1月29日,“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任務“亞洲水塔區水循環動態監測與模擬”專題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氣象學會通報》(BAMS)上發表了關于祁連山黨河源區冰凍圈水文氣象綜合觀測的最新成果。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生劉瑞順為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王磊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
淡水是承載中國西北干旱區文明的重要載體。作為敦煌綠洲的母親河,黨河滋養了綿延千年的敦煌文化。近年來,隨著區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敦煌水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日益嚴峻,能否準確評估氣候變化對流域徑流的影響關乎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作為地處青藏高原西風區的典型“水塔”單元,供水能力脆弱、對氣候變化反饋敏感、冰凍圈要素分布廣泛的黨河源區,是全球變化背景下開展冰凍圈水文氣象研究的理想場所。
長期以來,黨河源區水文氣象觀測資料匱乏,制約了冰凍圈水文模型在該區域的應用,限制了我們對區域水文過程、天氣過程、土壤凍融過程的認識和理解。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自2014年開始,經過10年的持續建設,建成祁連山西段黨河源區冰凍圈水文氣象綜合觀測平臺(圖1)。該平臺包含三個子觀測網絡:陸面過程監測網(4個自動氣象站和1座50米氣象梯度塔)、降雨觀測網(21個自計雨量計)、土壤溫濕度監測網(22處觀測點),并配套專門用于無公網地區遠程數據傳輸的北斗數傳模塊(18套)。

圖1 (A)黨河源區冰凍圈水文氣象綜合觀測平臺的地理位置,(B)區域重要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C)觀測站點的分布及布設時間
依托該觀測平臺,研究團隊以不同類型降雨事件為紐帶,將天氣學與水文學在天氣尺度上進行有機連接,并系統總結了區域天氣過程和降雨的海拔梯度性、土壤凍融循環過程、冰凍圈徑流模擬方面取得的亮點成果。黨河觀測平臺的建成為陸面過程數值模擬、區域天氣預報提供科學依據,提升了區域水文氣象的綜合監測能力,為黨河流域綜合水資源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科學支撐。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175/BAMS-D-23-00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