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上空對流層大氣廓線連續觀測數據
在2021年建成的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微波輻射計觀測網絡的基礎上,第二次青藏科考“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任務“地氣相互作用與氣候效應”專題團隊利用青藏高原及鄰近周邊地區的8個無線電探空站,組成了覆蓋青藏高原西風、季風傳輸斷面的大氣立體觀測網,可全天候實時觀測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中的氧氣、水汽、風速、風向、氣壓等數據。依托該觀測網絡,科研團隊首獲連續3年青藏高原上空對流層大氣廓線連續觀測數據,可為惡劣天氣臨近預報提供數據基礎,為研究青藏高原上空的天氣過程和環境變化,評估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影響提供重要數據支撐。該成果近日發表在《大氣科學進展》。
大氣廓線是指不同高度大氣中的氧氣、水汽和其他微量氣體的垂直分布數據。釋放探空氣球觀測可獲取垂直分辨率較高的大氣廓線,但觀測受到天氣和經濟條件制約,每天觀測次數有限。而微波輻射計可在幾乎所有天氣條件下,以分鐘為時間分辨率進行實時連續無人值守觀測,并反演大氣廓線,捕捉到中小尺度系統的大氣熱力結構,分析降水天氣過程中的對流層快速變化信息,彌補探空氣球觀測的不足。
文章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氣相互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陳學龍研究員介紹,研究團隊利用青藏高原及鄰近周邊地區的喀什、茫崖、那曲、昌都、溫江、定日、藏東南、墨脫的8個無線電探空站和慕士塔格、阿里、珠峰、藏東南、那曲、茫崖、昌都、樂山、墨脫的9個微波輻射計新組建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立體觀測網,可精準測量高原對流層大氣的溫度和濕度,監測高原上空對流層大氣的水熱結構變化。
文章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負責人馬耀明研究員表示,研究團隊利用該系統收集的近三年數據,結合8個無線電探空站觀測數據分析發現,昌都、那曲的高原“熱島”效應最為顯著,為分析青藏高原加熱引起的“熱島”效應提供了獨特的觀測視角。
目前,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立體觀測網觀測數據已對外開放。
原文鏈接:http://www.iapjournals.ac.cn/aas/en/article/doi/10.1007/s00376-023-3199-y
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立體觀測網數據下載網址:http://data.tpdc.ac.cn/zh-hans/data/56277ad2-c83e-4453-8ae2-70cc877a4581/.

圖1 TP-PROFILE微波輻射計觀測網的布設位置和每個站點的觀測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