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安全屏障功能與優化體系

科考分隊長傅博杰院士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地球第三級,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區,在全國“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中占據重要地位。然而,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敏感脆弱,自我調節和修復能力差。青藏高原年平均氣溫在過去半個世紀持續升高,青藏高原及其相鄰地區的冰川面積退縮、草地退化,多年凍土區發生熱退化,人類重大工程活動對原凍土區地貌、植被及表土層結構等干擾破壞,致使工程區和周邊受影響區產生水土流失、凍融泥流和滑坡、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等生態問題,制約了青藏高原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提升生態安全屏障功能,探索屏障功能建設的優化機制和模式,事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也是第二次青藏高原 綜合科學考察和研究工作的緊迫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在給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賀信中明確指出:“揭示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對推動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將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
為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提高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功能,本任務以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為核心,圍繞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優化和功能實現這一核心科學問題,主要開展如下科考內容:探索第三極國家公園群優先潛力區和合理容量的評價方法,研究第三極國家公園群總體布局,構建青藏國家公園自然生態保護和利用的功能配置和建設模式,提出適應性的管理運營機制和智慧化系統解決方案;理清自然保護地與青藏高原生態屏障的關系,科學考察與評估自然保護地保護成效,提出完善青藏高原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優化方案和措施;考察重大建設工程的生態環境效應,分析評估其對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功能的影響,提出重大建設工程的生態保護與恢復方案;考察評估現有重大生態工程的建設成效,提出青藏高原生態工程的優化布局方案,評估其對青藏高原屏障功能提升的作用;考察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體系要素構成與交互過程,識別生態安全屏障體系關鍵區,提出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體系的優化方案;研制保障生態安全的地域功能類型與區劃方案,提出功能區差異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和交通及基礎設施配置等軟硬環境優化路徑。
本任務設置了6個專題:第三極國家公園群建設;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重大建設工程生態環境效應;重大生態工程成效評估;生態安全屏障優化體系;生態安全保障的地域功能類型與區劃。
本任務承擔單位為北京師范大學,專題承擔單位包括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任務分隊長為傅伯杰院士,執行負責人為趙文武教授、周濤教授和樊杰研究員。

